2010年年初,寧海文保部門根據當地業餘文保員提供的線索,在上金村下董山的一片密林裏發現了一座大型高等級古墓。古墓所在村子的村民紛紛猜測,說這就是村民數百年來一直口口相傳的“娘娘墳”。而之後專家的推測結果顯示墓主人極有可能為女性,更讓這一民間傳說有了依據。
當專家團隊抵達古墓現場時,當地村民已經將古墓周邊的草木清理一空,隻留下了一些突兀的樹樁子。這一舉措讓專家們不由得扼腕歎息,須知古木植物亦是一項重要的文物信息,不想村民們好心辦了壞事。
古墓坐北朝南,修建在山坳的緩坡上,站在路邊往上看,古墓就如層層梯田,順著山坡向上延伸,直至一道亂石壘成的弧形石牆前。這道石牆便是古墓的護壁了。
古墓所有的墳台均由亂石砌成,高度為1.5米至2米,長度在30米至50米之間,順著地形層層向上並收緊,氣勢相當雄偉。據專家介紹,這是典型的冰梅騎縫砌法。這一砌法表明這些亂石應該是就地取材、隨形相砌的。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有數級墳台的砌石如今已經倒塌。
古墓麵向不遠處的筆架形山峰峰尖,山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溪,陽光充足,風景秀麗。此外,古墓所處的西側延伸山體形如猛虎,而東側下方則砌了一座長達18米、高六七米的土墩,與山體相連,形若遊蛇,隱隱形成了古代風水學中的左青龍、右白虎之勢。從古代風水學上講,當為一塊風水寶地。
據專家介紹,這座古墓的建築樣式信息保留相對完整,包括圍牆的痕跡、鋪地的年糕磚、墓門兩側的護欄構件殘件等均依稀可辨。在第八、第九級墳台之間,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塊雕著鳳凰和牡丹圖案的正方形蛇蟠石石雕,長、寬各25厘米,雕刻相當精美。專家們推斷該石雕原本是墓麵的一部分,這亦表明了,這座古墓的墓麵做工相當考究。
同時,這也是目前為止寧波發現的唯一一座九台大墳,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可惜,這座古墓的損毀情況相當嚴重。古墓的主體——原本應該位於第九級墳台上的穹形墓室早已蕩然無存,兩片原先用於墓室穹頂的楔形磚在第八級墳台的浮土裏被發現。不僅如此,專家們還在最上層的墳台上發現了多處年代久遠的盜洞。專家估計,這座古墓裏的隨葬品很可能在早期就已被盜光了。
由於現場缺少完整的信息,市文保所專家隻能根據僅有的一些殘構件的特征,初步斷定古墓的建造年代應該不晚於明代。不過,著名考古學家楊古城從瓦當的寶相蓮紋飾及年糕磚鋪地等具有南宋墓葬風格的特征,傾向於認為該古墓可能為南宋晚期墓葬。
根據目前僅有的線索,專家們對主人的身份做了如下的推測:
一、墓主人生前可能享受五品以上官員的待遇。這個推測的主要依據是在古墓現場發現的瓦當殘件。瓦當殘件裏有寬瓦,也有筒瓦。宋代的建築形製對筒瓦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官員級別必須達到五品以上才有資格使用。
二、墓主人生前很有可能不是官員,但是身份、地位很高。按照宋代的墓葬形製,五品官員的墓葬要有石像生和牌坊,比如東錢湖的史浩墓和寧海西嶴的宋墓目前都有精美的石像生。但是在這座古墓的周圍並沒有發現任何石像生或牌坊構件。據此推測,墓主人生前可能不是官員,但是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所以下葬時按照五品以上官員的墓葬規格安葬,卻不設石像生和牌坊。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性。由於南宋晚期兵荒馬亂,因而一切從簡,導致墓主人雖為五品以上官員而來不及或者無能力造石像生或牌坊。
三、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名女性。按照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同一家族的成員死後一般葬在家族墓地,葬在家族墓地之外的,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家族除名的男性成員;一種是女性,而且是相當於側室的身份。專家稱,這座古墓附近未見墓葬群,隻是孤零零的一座,但是墓葬規格又很高,主人為女性的可能性極大。
那麼在當地民間傳說“娘娘墳”到底由何而來呢?是胡亂捏造還是確有其事,同這座南宋古墓又有何關聯呢?
古墓所在的上金村村民們都說,這就是“娘娘墳”,墓裏葬的則是南宋時期的婁娘娘,是一名姓謝的皇後。
南宋末期確實有一位謝皇後。這位謝皇後的真名叫作謝道清(1210—1283),名道慶,天台(今屬浙江)人。度宗時尊為皇太後,鹹淳十年(1274)恭帝即位後又尊為太皇太後,主國政。德祐二年(1276)元軍進入臨安,她投遞降表,元封她為壽春郡夫人。
據《宋史》記載,謝皇後15歲入宮時不但皮膚黝黑,而且眼角膜有損傷,後來經過一場皮疹病,皮膚變得瑩白如雪,才成為絕色美人,是中國曆史上少數幾位大權在握的皇後。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
古時候為皇上選美的欽差大臣在路過岔路上金村時,偶然看到一個皮膚黝黑、頭上長瘡的少女未卷袖子就在溪邊洗衣。一時好奇便上前詢問,“姑娘為何不挽起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