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帝國的建立和一係列法令措施不失時機地製定與頒布,贏政終於完成了曆代秦王所共同承擔的曆史使命,兼並六國,一統天下,給中華五千年的史書獻上了耀眼的篇章,氣勢何等恢宏!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贏政麵前,那就是他個人的稱謂。秦朝以前,周天子稱王;這個昔日唯我獨尊的名號如今已經被許多國君堂而皇之地采用了。
麵對著自已大一統的壯麗河山,麵對著自己前無古人的皇皇功業,一個被人用濫的“王”字顯然不能表達統一帝國國君的大氣度、大豪邁、大手筆,更無法彰顯自己的威嚴、獨尊與大家風範。內心的極度膨脹讓贏政覺得必須要找到一個新的稱謂。於是,一個新的稱號誕生了,那就是“皇帝”。那麼“皇帝”一詞代表著什麼意思呢?在剛剛統一、百廢待興之際,贏政為什麼對改變自己的稱謂如此急切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贏政躊躇滿誌地坐在秦國都城鹹陽的大殿裏,得意洋洋。原來,秦國統一的最後一戰,齊王田建主動放棄抵抗,舉國降秦,並表示願意做一個五百裏地的封君。這個消息傳到鹹陽,贏政自然是心花怒放。因為,齊國的不戰而降,大大縮短了他統一天下的時間。另外,哪有什麼五百裏地的封君?齊王田建真是昏了頭,所以他對齊王田建的愚蠢感到可笑。大殿上的群臣聽到這個消息,齊聲高呼萬歲。麵對歡呼的群臣,贏政沉思片刻,一臉嚴肅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今天下大定,我的名號也應當改一下了。如果再叫秦王,如何顯示我大秦帝國取得的豐功偉績?又怎麼能名垂青史呢?請各位大臣討論一下,該怎麼改好呢?大臣們聽了贏政的一番話,都微微一愣,朝堂上頓時鴉雀無聲,因為他們沒想到贏政在兼並六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議名號,改稱呼。隨後,大殿上立即開始議論紛紛。
不一會兒,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真商量後,一起上前奏報:當年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土地隻有千裏,諸侯有的來朝見,有的不來朝見,五帝無法控製天下諸侯。現在大王興正義之師,平定天下,全國統一設置郡縣,法令一統,這是亙古以來沒有的大事,五帝實在無法和大王相比。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為尊貴,因此大王應當稱“泰皇”。
而大王發布的政令應當稱為“製書”、“詔書”,大王則自稱“朕”。
應當說丞相、禦史大夫、廷尉給秦始皇上奏的尊號已經登峰造極了,從稱號到政令、自稱,無所不用其極。但是,贏政並不滿意。既然前人已經用過,再讓我用,如何顯示我的偉大和與眾不同呢?一定要創新,要有創意。
於是,贏政下令: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用上古的“帝”號,合起來稱為“皇帝”,其他的稱呼都按你們商定的使用(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目“皇帝”,他如議)。看來,贏政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稱號。
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稱號由此誕生。
當大臣們以為當天的朝議已經結束時,贏政又說,過去君王下世之後,即位的君王和大臣都要給先君一個諡號。這是後代君王議論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從我開始,廢除諡號。朕稱“始皇帝”,下麵是二世、三世,直至萬世。
贏政統一天下之後,要辦的事、待辦的事、急辦的事可以說千頭萬緒。
為什麼贏政如此重視自己的稱號問題,首先要解決這件事情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贏政這種做法本身,表明他的野心在極度膨脹,頭腦已經開始發熱了。秦始皇兼並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皇帝”一詞非他莫屬。以後,他還製定了一係列與皇帝有關的製度,如“製”、“詔”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獨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對皇帝的尊稱。皇帝的親屬也有了獨有的稱謂,皇帝的父親為“太上皇”,皇帝的母親叫做“皇太後”,皇帝的妻子封為“皇後”,等等。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建立了與皇帝相關的禮儀製度,但是由於史料匱乏,它的原始麵貌我們很難厘清。
另外,秦始皇之所以對自己的稱號如此在乎,還出於一個重要原因,即他急切地需要為自己正名。
正名是論證政權合法化的基礎。贏政九歲回到秦國之後,就成為了太子異人的嫡子。這注定了他將來一定要繼承大統,成為秦王。因此,贏政九歲之後應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自己將來當秦王做好文化上的準備。關於這方麵的直接史料,我們目前無從看到,但是,贏政少子胡亥受業於趙高,趙高本人是一位文字學家,而且深通法典。從這一情況來看,贏政九歲歸國之後接受的教育肯定不差。如果我們這個推斷不錯的話,受過良好教育的贏政當然懂得正名的重要性。贏政的“議帝號”就是要正名。先秦諸子曆來非常重視正名,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正名”對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與有序,以及對老百姓的統治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贏政統一天下後首先忙著為自己正名。
神化是樹立皇帝權威的必經之路。贏政自稱“皇帝”,獨占“朕”字,政令稱“製書”、“詔書”等,目的都是為了神化自己,通過這一係列的形式把自己和全體臣民嚴格區別開來,最大程度地把自己標榜得與眾不同,顯示出自己的獨一無二。這套神化造勢術,一方麵源自韓非學說中的“術”和“勢”,另一方麵則源自贏政自己的政治需求。為了讓別人感覺自己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贏政認為必須有一整套形式上的儀式作為神化自己的手段。
“皇帝”稱號本身就是在神化自己。“皇”是“天人之總稱”。贏政不要“泰皇”,但取“皇”,因為“皇”是尊貴之稱。“帝”是“天號”。
“皇”與“帝”合稱“皇帝”,神化的意義更為明顯。
聖化是樹立權威的又一條重要途徑。贏政廢王稱皇帝,確有“稱成功,傳後世”、展示並炫耀自己功德的一麵,但是,贏政更改稱號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聖化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
神化、聖化自己的基礎是皇帝意識。
秦始皇是一個皇帝意識非常濃厚的帝王。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帝王心態。在秦始皇的“皇帝”稱謂中,還有一種隱性稱號,即“龍”。“龍”在先秦是一種神物,也是民間對“皇帝”的一種通俗稱呼。
秦朝的臣民稱秦始皇為“祖龍”,《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今年祖龍死”一說,暗示秦始皇將死。秦始皇聽說之後,對“祖龍”一詞做了新的解釋:“祖龍者,人之先也。”這說明秦始皇默認“祖龍”指的就是他自己。
第二,壟斷心態。秦始皇壟斷心態極其強烈,在現實生活中獨斷乾坤。
“朕”字在先秦是第一人稱的通稱,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到秦始皇之時,他便獨占了表示自稱的“朕”字,使其成為帝王的專稱,並嚴格禁止他人使用。這表現了秦始皇強化“一人”的獨占性,皇帝製度就是“一人”政體,皇帝是天下擅攬大權的唯一“一人”。秦始皇盡管隻壟斷了一個“朕”字,但在實際上,這件事本身就充分體現了秦始皇的四海之內唯我至尊的思想。
正名、神化、聖化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強化現實統治。秦始皇創立的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控製臣民,特別是控製被秦國兼並的六國臣民,這是秦始皇建國伊始的既定方針。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稱皇帝,壟斷“朕”字,都隻不過是秦始皇控製天下的一種手段。秦始皇之所以選擇通過這種手段威懾天下,是因為他自己非常清楚,天下並不會完全臣服於他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