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萬裏長城(1 / 3)

秦朝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肇始,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作為秦朝締造者的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實行中央集權製度,並開創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文明,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然而綿延萬裏、舉世矚目的萬裏長城的修建,卻給秦始皇帶來了毀譽參半的曆史評價。有人認為秦始皇在兼並六國後興建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保障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因此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認為長城的修建表明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塊塊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磚,那一塊塊踩在腳下的巨石,就是秦始皇蹂躪百姓、視百姓為糞土的一個個曆史印記。民間傳說“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正反映了人們對大秦帝國暴政的痛恨。而據史書記載,給秦始皇帶來巨大影響的萬裏長城的修建起因其實源於一個人的一句話。事實果真如此嗎?秦始皇為什麼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修建萬裏長城呢?萬裏長城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秦始皇一生極喜巡遊,在他當政十二年間,曾五次巡遊天下。公元前215年的一天,第四次出巡歸來的秦始皇,早早來到大殿上,焦急地等待著他派出去尋找仙藥的使者盧生的到來。盧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早在第四次出巡之前,秦始皇就派他去尋找仙藥。現在,盧生就要回來交旨了。秦始皇的心裏多少有點忐忑不安,因為他不知道盧生這次是不是完成了使命。

正當秦始皇焦急之際,盧生上殿了,他向秦始皇詳細彙報了尋找仙藥的經過。並說,他找到了一本圖錄(圖讖符命之書),裏麵提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他萬萬沒想到盧生不但沒有給他帶來仙藥,反而帶來了“胡”將“亡秦”的消息。尋不著仙藥,以後還有機會;

國要是不國了,再想卷土重來可就難了。一時間仙藥的有無已不是秦始皇最關注的事情,他腦海裏迅速思考的是,所謂的“胡”會是誰呢?秦始皇下意識地想到,這個“胡”一定是指匈奴。於是,他立即傳大將蒙恬上殿,命其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接著又修建萬裏長城。

難道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真的是因為盧生一句“亡秦者胡也”嗎?

死亡,對秦始皇來說不僅是指一個生命體的結束,更意味著一個王朝命數的終結。秦始皇當然不希望看到由他創建的大秦帝國短命夭折,所以,“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對秦始皇的心理影響絕不可小視。有些人認為,秦始皇不會因為方士一句話就出兵匈奴,大修長城,幹戈天下。這樣的想法是對帝王心態的不了解與忽視。眾所周知,秦始皇生性多疑。“亡秦者胡也”,這對於與秦朝的國運興亡毫無幹係的後世人來說,或許隻是一句過耳就忘之話。可這句話對秦始皇而言,卻直接指中其大忌。秦始皇一直以為由他創立舶大秦帝國可以享有萬世,他也因此而享萬世之尊。但是,盧生捎來的這旬“亡秦者胡也”,卻給這位堅信其王朝萬世不變的始皇帝當頭一棒。

盧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因為他能圓秦始皇最大的夢想——肉體成仙而長生不死。自封皇帝,並且是天下歸於一個帝國的皇帝,對於這一權位,秦始皇期待已久。盧生帶來寫著“亡秦者胡也”的圖錄時,秦始皇統一天下已有六年。秦始皇明白,君臨天下威風八麵的皇帝與賤為糞土的平民一樣,都隻有短短幾十年的春秋。

所以,秦始皇此時企求長生不老

的願望異常強烈。可恨的是,盧生沒能給他尋到長生之方,卻給他帶來了一個讓他失望且憤怒的消息。秦始皇怎麼能忍?唯有擊碎讖語,鏟平匈奴,方可除心頭之恨。所以,隻因盧生一句話,震怒的秦始皇便即刻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這自然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但是,僅憑借一句話就調動三十萬大軍出兵匈奴,並且不惜下大工夫修築萬裏長城,這似乎又有些反應過度。因此,“亡秦者胡也”這句讖語絕不是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的唯一原因。

既然如此,秦始皇大動幹戈修築萬裏長城還有其他原因嗎?

為了防止邊患。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戰國時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社會組織以部落聯盟為主,聯盟的首領被稱為“單於”。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征服鄰近各族,統一蒙古高原,隨後建立了遊牧民族的國家政權。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正是匈奴勢力擴張之時,他們四處進攻,掠奪人口與財物,使得大秦帝國北方的邊患壓力比較大。

匈奴人作為遊牧民族,自幼即能騎馬射箭,所以,成年之後個個都是精於騎射的剽悍騎兵。關於此,《史記·匈奴列傳》曾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在冷兵器時代,與步兵相比,騎兵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戰國時期,匈奴已經成為燕、趙、秦等國北方邊地的一大外患。燕、趙、秦諸國為了應對匈奴的入侵,紛紛修築長城以作為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種軍事手段。

就秦國而言,秦昭襄壬時宣太後殺死義渠戎王,大敗義渠後,修築了秦長城以阻擋匈奴南下。燕國、趙國也都在各自國界內修築了長城,以備邊患。

在秦滅六國的十年中,燕、趙兩國隻能顧及自身生死存亡,根本無暇理會匈奴。而秦軍則忙於兼並六國,也無力顧及匈奴。因此,在這十年裏,匈奴迅速南下,占領了陰山、河套地區,成為大秦帝國的一大外患。

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為秦始皇打擊匈奴奠定了夯實的軍事基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開始對匈奴用兵。三十四年(前213)大規模修築長城。所以,秦始皇絕對不單是憑借“亡秦者胡也”一句話就開始修築萬裏長城這項浩大工程的。經過四年(前213-前210)努力,橫跨今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遼寧六省區,全長一萬多裏的長城修建完成。萬裏長城成為當時乃至今天全世界最偉大的邊防工程之一。

蒙恬用四年時間修築了萬裏長城,這是世界軍事工程史上的一個奇跡。

蒙恬憑借著什麼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原來,蒙恬充分利用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加以修補、連綴。秦長城的西段借用了秦昭襄王時期修築的長城,中段、東段則借用了趙長城、燕長城,起自臨洮(tao,桃),即今甘肅岷縣,沿賀蘭山、陰山,東至遼東(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製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史記·蒙恬列傳》)。

長城雖長,但由於有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這項巨大的工程四年便得以完成。

自此,長城成為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嶺。終秦之世,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牢牢地守住了這道防線。如果沒有這道屏障,大秦帝國在對付匈奴的入侵時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在秦朝滅亡之後,從漢代到明代,長城都是中原農耕民族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最為有效的防禦體係。因此,秦長城對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秦始皇並非修築長城的第一人,但是長城卻因秦始皇而有了一個響徹後世的名字——萬裏長城。長城其實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方城,這是我國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長城。到了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如齊、燕、趙、魏、秦,為了加強防禦和劃定疆界都紛紛修築長城。到了秦朝兼並六國之後,在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萬裏長城。之後的漢朝一直到明朝,曆朝曆代都修建了長城,而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保存較完整的長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以及之後各朝各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十萬裏,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偉大工程奇跡。顯然,長城作為一道高聳的、綿延不斷的長牆,它在冷兵器時代所具備的軍事防備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但與此同時,它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