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二世詐立(1 / 3)

沙丘政變的始作俑者趙高第一步勸說胡亥,第二步威逼利誘李斯,胸有成竹,步步為營,順利組成了沙丘政變的利益同盟。但是,三人成功聯手隻是政變的第一步,政變同盟沒有停下來,也不能停下,因為沙丘政變的最終實現還需要擺平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扶蘇和蒙恬。扶蘇是深受秦始皇器重的皇長子,也是秦始皇臨終之時確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在朝臣與皇族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又是大秦帝國精銳之師長城軍團的監軍,手握三十萬重兵。他會毫不懷疑地接受傳位給胡亥的“遺詔”嗎?如果扶蘇一旦生疑,折騰起來,沙丘政變還能夠成功嗎?胡亥、趙高、李斯將怎樣處理扶蘇呢?蒙氏家族為秦國立下了卓越功勳,蒙恬是秦軍銳不可當的長城軍團的主帥,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重臣,蒙氏兄弟將怎樣看待秦始皇的“遺詔”呢?以趙高為主的政變集團會怎樣處置蒙氏兄弟呢?

李斯屈從之後,胡亥、趙高、李斯的“三家村”要對付的首要目標便是扶蘇,因為扶蘇占有的政治資源太豐富了。第一他是皇長子;第二他是秦始皇生前確定的喪事主持人,言外之意就是皇位繼承者;第三他在朝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第四他與蒙恬擁有重兵,槍杆子裏麵是能夠出政權的。

此時的秦帝國隻有兩大兵團:一是長城軍團,二是南越軍團。南越軍團遠在兩廣,遠水不解近渴,根本派不上用場。即使在陳勝、吳廣反秦大起義之時,這支五十萬人的南越軍團也未能北歸,所以,這支軍團是指望不上的。長城軍團則不同,它駐守的河南地,就在大秦帝國的北邊,沿著直道南下,很快即可抵達關中之地。因此,長城軍團一旦出現兵變,對大秦帝國而言將是致命的。

扶蘇盡管占有多重優勢,但是,他有兩個明顯弱勢:一是扶蘇對其父秦始皇的病故與真正遺詔的內容毫不知情;二是趙高手中的皇帝符璽可以偽造遺詔。如果扶蘇知道秦始皇已經病故,如果他知道父皇在遺詔裏是想傳位給自己的,那會怎麼樣?肯定會發生兵變啊!隻要扶蘇知道了真相,一定不會俯首聽命。隻要扶蘇起兵,政變集團就會陷入極大的被動,乃至功虧一簣。可事實是,扶蘇不知道真相。一句話,信息的不對稱使扶蘇陷入被動。多重優勢被兩個明顯的弱勢擊倒。

在扶蘇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政變集團偽造了一個專門對付扶蘇的秦始皇“遺詔”。這個“遺詔”的核心是賜死扶蘇。也隻有讓扶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他們才能心安。否則,隻會惶惶不可終日。

那麼以什麼理由讓扶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呢?

世界上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少殺人的理由,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呢?

在這場政變中,再也沒有什麼比捏造賜死扶蘇的理由更容易的事了。以趙高為首的政變集團不但給出了理由,而且給出了充分的理由,列了足足四條,每條都冠冕堂皇:守邊無功,誹謗朝政,謀立太子,為人不孝。

先說守邊無功。

大秦帝國對草原民族采取的是防範為主的方略,這才有萬裏長城。長城,就是阻隔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一道屏障,就是一種防禦手段。所以,蒙恬盡管有數十萬大軍,但他主要的任務也就是防範,而不是去消滅一個民族,況且龐大的草原民族也無從消滅。其實,隻要能防住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目的就已經達到了。由此看來,“守邊無功”隻不過是一個殺人的借口。

再說誹謗朝政。

政變集團賜給扶蘇的“詔書”指責扶蘇“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你多次上書議論我,對我的行政措施指手畫腳。可見,扶蘇即使在被貶到邊地擔任監軍期間,也一直沒有停止對秦始皇的勸諫。這恰恰是胡亥之流加在他頭上的罪名。其實,扶蘇完全是為了帝國的長遠利益,為了秦始皇的曆史聲名。但是,對待不同政見可以從善如流,也可以誣陷為誹謗。因此,誹謗朝政也是一個借口。

三說謀立太子。

胡亥指責扶蘇“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真是顛倒黑白!誰日夜盼望太子之位?扶蘇如果真想當太子,他最好的辦法是緘口不言,這樣,也許他早就當上太子了。正是因為扶蘇不以太子為人生目標,所以,他才屢屢上書,即使貶到邊地,他也不忘進言。顯然,這一條也是欲加之罪。小人的齷齪之處就在於無恥且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齷齪強加於對方。從而證明自己的高尚。

四說為人不孝。

胡亥給扶蘇加了“不孝”的罪名,但是;—並沒有說明扶蘇如何“不孝”。真正的“孝”是恪守父訓。胡亥連父皇的遺詔都可篡改,還侈談什麼“孝”與“不孝”?叛臣逆子又有什麼資格來談“孝”呢?這是他們最害怕別人定在他們身上的罪名,所以急不可耐地先加在扶蘇身上。所有這些罪名,無非是一種政治需要而已,現在到了需要給扶蘇定罪的時候了,並非扶蘇真有大罪!扶蘇最終堅守“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古訓而拔劍自刎,這恰好證明了扶蘇恪守孝道。

政變集團將矛頭對準扶蘇。看到這份偽造的“遺詔”,扶蘇會怎麼辦呢?

扶蘇該怎麼辦呢?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扶蘇肝膽俱裂,痛心而泣,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史記·李斯列傳》)。一哭,二入,三自殺。扶蘇的表現是對秦始皇的異常忠誠,但是,這種愚忠愚孝令人失望!扶蘇並非孩童,但是,他卻有如孩童般的單純。他屢屢上書勸諫秦始皇,他不辨詔書真偽,看見賜死詔書就想自殺了事。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份詔書是不是假的,更沒有想過這世界上還有人敢於偽造詔書。

扶蘇的單純令人敬重,亦令人吃驚。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單純,事實上,單純就是偉大。”單純是偉大,但是,單純可以是幼稚,甚至於單純也可以是愚蠢。

如此的政治閱曆,如此的政治判斷,證明扶蘇隻是一位“合法”的帝位繼承人,而並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適”的大秦帝國的二世君王。

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太子,臨終時又選了一個“合法”但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這表明秦始皇盡管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頗有識人之明,但是,在選拔帝位繼承人時卻喪失了這種智慧。能處理好國事者,未必能處理好家事;然而,對於一位帝王來說,自古家事皆國事。

由於扶蘇對這封假遺詔深信不疑,而且,扶蘇覺得父皇既然都賜他死了,再請示還有啥意義呢(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請)?隨即自殺。

與扶蘇同時被賜死的還有一人,此人的所作所為就與扶蘇大相徑庭。此人是誰?他為什麼敢於抗旨不遵呢?

此人就是蒙恬。在逼殺扶蘇的同時,胡亥、趙高、李斯還要逼殺蒙恬。

前文已言,蒙恬是長城軍團的主帥,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兄弟的存在對胡亥為首的政變集團的威脅同樣嚴重。所以,發動宮廷政變的“三家村”絕對不會放過蒙恬。

那麼,他們給蒙恬加的罪是什麼呢?

兩條罪名:知情不報,為臣不忠。扶蘇既然圖謀不軌,蒙恬自然就是知情不報;知情不報就是為臣不忠。所以,賜蒙恬死,將兵權交付副將王離(秦國名將王翦的孫子)。

但是,蒙恬可不是一個好忽悠的人。雖然他是武將,然而政治經驗頗為豐富。他看到扶蘇想自殺,立即進行勸阻。蒙恬講了四點:

一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不能輕易自殺;

二是我統重兵,你為監軍,我們身負重任;

三是單車一使,怎能輕信?怎知沒有陰謀?

四是請示皇上,確認以後,再自殺也不遲。

蒙恬比扶蘇有政治經驗,但是,蒙恬也沒有想到會發生宮廷政變。蒙恬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胡亥、趙高、李斯發動宮廷政變已經將他和扶蘇逼到了死亡線上——隻要不起兵,任何請示都是白費;但是,蒙恬堅持要再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