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設計殺死趙高,夷滅了趙高三族,除掉了亂秦、亡秦的元凶。
按照常理,秦帝國此時完成了最高權力的正確交接,秦國的政壇開始走向穩定,帝國的命運應當得到扭轉了。但是,山東六國如火如茶的反秦戰爭已經使秦帝國徹底喪失了重整山河的良機,曆史沒有再給大秦帝國機會。子嬰僅僅當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劉邦率領的義軍就從武關攻入關中,迅即打到了成陽,駐軍霸上(今西安市東南)。劉邦派人招降秦王子嬰。子嬰白馬素車,身著喪服,捧著皇帝的玉璽、符節,在軹道(亭名,今西安市東北)向劉邦投降。兼並六國、空前強大的大秦帝國就這樣走完了它的曆史征程。子嬰誘殺趙高,除去國賊,顯示了他的氣魄、智慧與膽略,可見,子嬰並非是個無能之輩。為什麼這麼一個有魄力、有計謀的人最終卻未能保住秦帝國的江山呢?
從《秘不發喪》一章開始,我們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講述後秦始皇時代大秦帝國中央政權的殺戮與清洗;但是,在大秦帝國上層中樞的權力之爭熱火朝天的時候,天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攻郡縣,殺秦官,建號“張楚”,一場規模空前的反秦大起義迅速發動,並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形成燎原之勢。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大秦帝國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秦二世對關東的地方起義漠然置之,二是關東形勢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秦二世為什麼對關東大起義漠然置之呢?原因隻有一點:不以為然。
秦二世胡亥並非白癡,但他麵對這場規模浩大的全國性反秦大起義不但不以為然,而且竟然采取了鴕鳥政策,不予承認。按照常理,帝國一旦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帝國的元首都會在第一時間作出迅速反應並啟動緊急預案,但是秦二世竟然不予承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盲目自信。大秦帝國以武力天下第一的優勢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是六國根本無法匹敵的。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始皇剛剛去世一年,大秦帝國在這之間未經過大的戰爭重創,軍事力量完整地保存下來。秦二世繼位之時剛滿二十一歲,雖然他沒有參與大秦帝國的創建,但是,大秦帝國用十年時間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赫赫戰績他還是非常清楚的。帝國軍事力量的強大他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秦二世盲目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是他敢於蔑視反秦武裝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盲目樂觀。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收繳天下的武器,全部集中到鹹陽,鑄成十二個人形的鍾架兩端的立柱,每一個重千石(shi,實;一石相當於今六十斤),置於宮中(收天下兵,聚之成陽,銷以為鍾鐮,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收繳、銷毀武器是為了“弱天下之民”。這一手確實很見成效:陳勝、吳廣起義之時,也的確沒有像樣的武器可用,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隻能用木棍之類的兵器。秦始皇大力收繳民問的武器使反秦力量在起義初期受到一定的限製,但是,這絕不是左右起義成敗的關鍵。隨著大秦帝國郡縣一個個被攻占,起義軍的武器自然得到改善;此時的秦二世反而成了反秦義軍的軍火運輸與補充的大隊長。但是,秦二世可不這樣看。他認為六國的武力被消滅,天下的武器被收繳,怎麼可能還會形成大規模的反秦武裝呢?
一方麵是大秦帝國武裝力量雄厚,一方麵是天下反秦力量削弱殆盡,秦二世有了這樣兩種根深蒂固的認識,所以不相信關東還會結成大規模的反秦軍隊,他對使者彙報的關東大亂的消息很不以為然,還將報信者囚禁,因為在他看來使者的話是危言聳聽。
秦二世既然不相信關東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已成氣候,自然也不會把對付關東起義軍放到軍國大事的地位上來抓。那麼,他在忙活啥呢?
首先是殘害據實而報的使者。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原六國百姓對大秦帝國的地方官員恨之入骨,所以,陳勝、吳廣一舉義旗,各地的青年人率先行動,紛紛殺了本地的縣令郡守,響應義軍,自立為王。這種義軍,在廣闊的六國土地上數不勝數,這就叫燎原之火。而且,這些義軍並非隻是占地稱王,而是相互聯合起來,向西進軍,直搗秦帝國的根據地關中。
出巡東方的使者將全國失控的局麵報告給秦二世,二世大怒,將使者投入獄中。自此,誰也不敢把關東反秦大起義的情況如實上報朝廷了。
秦二世不願承認天下大亂的消息,大臣們不敢說關東義軍之事,而把這場遍及全國的大起義說成是少數“盜賊”為亂。秦二世的這種鴕鳥心態隻能使大秦帝國麵對愈演愈烈的反秦大起義無所作為。
此時的二世遁入深宮盡情享樂。大秦帝國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秦二世卻聽信趙高的諂媚之語,隱入後宮,不見大臣,縱情聲色,及時享樂。
這不是在即將爆發而是在已經爆發的火山上頂上尋歡作樂。
此外,二世還不斷責難大臣。秦二世自己不願承認天下大亂的形勢,也不召集朝中大臣全力應對關東義軍的進攻,隻是在宮中處理朝政,連坐朝都懶得去。軍國大事僅僅和隻懂陰謀不懂朝政的趙高商酌,自己忙於與嬪妃尋歡作樂。一旦得到關東不利的消息,就責難大臣。李斯受到責難,上了《行督責書》;章邯受到責難,率兵投降;趙高受到責難,幹脆把秦二世殺掉。
可見,對秦二世的責難,誰都心驚膽寒。因為,秦二世殺人毫無顧忌,誰都怕秦二世遷怒於己。
秦二世身為大秦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夜郎自大,對關東局勢漠然置之,對六國的反秦運動采取鴕鳥心態,所有這些都更使大秦帝國危如累卵。更令人扼腕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在關鍵時刻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重大錯誤:佞臣趙高自毀長城。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陳勝的部下周文率領大軍殺進關中,進軍到戲(今西安臨潼)。此地離秦都鹹陽已近在咫尺,大秦帝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周文的大軍有數十萬人之眾,此時的秦二世才知道事態的嚴峻。
“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日:奈何?”秦二世“大驚”,說明在起義軍殺到關中之前,他對關東的形勢判斷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觀臆測上,完全不知道國事嚴重到這種程度。“與群臣謀”,道出了秦二世並非白癡關鍵時刻他的第一反應是與群臣商議應對之策。
在秦帝國危急存亡之秋,誰能站出來拯救秦帝國呢?
章邯。
章邯是秦帝國的“少府”。少府為秦帝國的九卿之一,是專門掌管帝國宮廷製作的宮府長官。章邯建議,敵兵已到,近在咫尺,人數眾多,調集臨近各縣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修驪山陵墓的刑徒人數眾多,現在唯一的辦法是立即赦免他們,發給他們兵器,我率領他們去迎擊。
章邯是唯一一位在秦帝國危急時刻提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大臣,秦二世當然立即準奏。並急調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的將軍王離作戰。
章邯統兵之後,不負眾望,首先擊敗了已經進入關中的陳勝大將周文的數十萬大軍。周文戰敗,退出函穀關,大秦帝國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