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漢儒評秦(1 / 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謝幕。但是,這位皇帝大人卻是一個蓋棺而難以定論的皇帝。從他死後不久的漢初開始,直至今天,對他的評價一直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說,有定量的功過說(合有功有過、功過不相掩、功大於過、過大於功、功過三七開或四六開等)。我想,我們評價秦始皇,還是回歸曆史,看一看曆代王朝對秦始皇評價的演變及其原因,這樣做也許對我們今天理性評價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當年自稱始皇帝時,大言不慚地說,從他開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萬世,這等於斷定大秦帝國一定可以萬歲萬歲萬萬歲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剛死了一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的反秦起義,這場起義迅速蔓延,整個大秦帝國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僅僅三年,大秦帝國就像911恐怖襲擊中的世貿大廈一樣在這場大火中轟然坍塌。目睹這一場景的漢初政治家、思想家內心都極為震撼!他們都在思考、議論著一個重大問題:一個成功兼並六國的強大帝國為什麼短短十五年就蕩然無存了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看漢代學者如何評論秦始皇,必須把西漢文帝時期洛陽才子賈誼和他的代表作《過秦論》當作重點。順便說一句,“過秦論”即論述大秦帝國的過失,將此三字倒過來讀為“論秦過”正好。

為什麼我們回顧兩漢四百年的儒家評秦獨獨要把賈誼和他的《過秦論》作為重點呢?

理由有三點:

第一,《過秦論》是《史記》的有機組成部分。《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結尾全文轉引了賈誼的《過秦論》(《史記》引一位非傳主文章的做法極為罕見)。因此,我們讀《史記》,講秦皇,絕對不能不提《秦始皇本紀》中的賈誼名文《過秦論》。司馬遷把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紀》的後麵,就是想借賈誼表達他對秦始皇的評價,這也說明司馬遷對賈誼的看法是認同的,司馬遷和賈誼對秦始皇的評判是大體一致的。

第二,《過秦論》是經典名作。自《史記》全文引述之後,中國曆代文章總集無不將此文列為經典範文。從南朝蕭統《文選》,到晚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再到今天的各種選本、中學語文課本,都將此文列入。所以,賈誼的《過秦論》,尤其是蕭統《文選》所選的《過秦論》上篇是傳誦千古的經典之作。

第三,代表性強。賈誼《過秦論》的觀點集中代表了漢儒評論秦始皇的主要觀點,這是司馬遷把此文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後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回顧曆代對秦始皇的評價時必須麵對的事實。讀了賈誼的《過秦論》,整個漢儒評秦我們就一目了然了。

那麼,賈誼是何許人呢?

賈誼(前201-前169),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因為曾擔任過長沙王太傅,世稱賈太傅,又稱賈長沙。賈誼少年時受洛陽郡守吳公賞識,成為吳公的得意門生。吳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學生,學問極好。漢文帝繼位後,吳公因為政績突出被調至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吳公到中央政府任職後,向漢文帝舉薦了十八歲的青年才俊賈誼。於是,賈誼被召至朝中任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的迅速升遷引起了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詆毀賈誼。在當年追隨其父打江山的元老重臣“老幹部”與賈誼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幹部”的對抗中,漢文帝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前者,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遠離了京城。後來賈誼又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身亡,賈誼異常自責,三十三歲鬱悶而死。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賈誼和屈原合傳為《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司馬遷也是很推重賈誼的。

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辭賦家,《過秦論》是他政治散文的代表作。

《過秦論》明確指出了大秦帝國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誤;第二,大臣失語;第三,不施仁義;第四,民心盡失。

先談第一點:三主失誤。賈誼說: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賈誼第一次明確提出,大秦帝國的速亡,三代國君都有責任。秦始皇對大秦帝國的滅亡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始皇的過失是“足己不問”。

“足己”就以己為足,自以為是,“遂過而不變”是堅持錯誤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責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二世延續了秦始皇的錯誤,且變本加厲,使大秦帝國的暴政苛法更為嚴酷。秦王子嬰是“孤立無親,危弱無輔”。子嬰臨危受命,無力回天。

第二點:大臣失語。

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帝國的上層政權中不是沒有深謀遠慮的智者,也不是沒有能夠匡正秦始皇過失的大臣,隻是忠臣們已經患了集體失語症(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

第三點:不施仁義。

賈誼在《過秦論》中非常肯定地談到了大秦帝國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他從儒家立場出發,點到了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一個死穴。

賈誼非常明確地指出:秦國在兼並天下之時表現得非常強大,在取得天下之後不施仁義,攻取天下與掌管天下之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大秦帝國由強大而變得非常脆弱!仁義之政是謂德政。秦始皇不行仁政是大秦帝國的一大失策。

第四點:民心盡失!

《過秦論》通過秦取天下時的強大與失天下時的弱小相對比,發現秦失天下的症結在於人心盡失。由於秦的暴政苛法,“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天下百姓人人自危,所以,陳勝一呼,萬夫響應。如果民心穩定,“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

賈誼對大秦帝國速亡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

第一,關於“三主失誤”。賈誼認為秦始皇對大秦帝國的速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二世是沿襲秦始皇的錯誤不加悔改,秦王子嬰是孤立無奈。

應當說,這個分析是恰當的。

我們看看掌權時間: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從二十二歲親政到五十歲病故,實際執政長達二十八年;秦二世在位僅僅三年;秦王子嬰繼位僅四十六天。單單從時間上看,對於大秦帝國的速亡,秦始皇絕對難辭其咎。秦二世在位雖隻有三年,但是,這三年大秦帝國政治極度混亂,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滅亡。到秦王子嬰繼位,秦始皇的兒女全部被殺,重臣能臣全部被剪滅,秦國無人可用,無兵可用。唯一可以支撐殘局的章邯也在此前被秦二世逼降項羽。所以,真正失誤的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秦王子嬰隻是無力挽狂瀾於既倒。因此,賈誼對秦始皇、秦二世的問責是有道理的。對子嬰,賈誼並未苛責,看法也極有見地。由於秦始皇負有主要責任,所以,討論大秦帝國的速亡實際上就是對秦始皇的評價。

第二,關於“大臣失語”。賈誼認為,大臣失語是大秦帝國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看法點到了命門上。不過,賈誼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講透,而且,他也不可能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為什麼“大臣失語”關乎國家要害?因為它關係到帝國製度的自我修複能力。

秦始皇個人犯錯誤並不要緊,如果秦始皇創建的皇帝製度是一個完善的製度,它自身一定會有一種自我修複功能,能夠給皇帝以必要的修正。

綜觀中國古代的皇帝製度,挽救一個帝國敗政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皇帝罪己,二是大臣勸諫成功,三是皇帝易人。

第一種,皇帝罪己。這一種方法最為不易,當皇帝者必須痛切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且有認錯改過的決心(至少能裝裝樣子)。漢武帝就是下“罪己詔”改變治國過失的皇帝。漢武帝即位之後,發動了長達四十年的對匈奴的作戰,造成了天下人口銳減、財力匱乏的嚴重局麵,整個社會都處於動蕩崩潰的邊緣。在這一危急時刻,漢武帝當機立斷,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與民休息,大大緩和了嚴重激化的社會矛盾,維持了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