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實際參與到支持袁世凱活動的時間是1911年11月20日。因為這一天袁世凱接見了他:

袁世凱顯得“熱情而友好”。他透露的最重大的事情是,“如果再施加一些壓力,或許朝廷就會選擇撤往熱河”。莫理循告辭時堅信清廷將撤往熱河,而袁世凱也希望這樣的結局:“袁的周圍都是革命派,包括蔡廷幹、他的兒子還有其他一些人……小袁雖然幾乎成了一名激進的共和派人士和反滿先鋒,但他顯然不是個聰明的年輕人。”

但正如前麵所述,11月16日是一個關鍵的時間。因為這天袁世凱的親信蔡廷幹來訪,將他與劉承恩往武昌謁見黎元洪和革命黨領袖暢談的內容一並告知。這次長談使莫理循明了了中國南方的實際狀況,意識到皇帝是不能保留的,共和已是大勢所趨。他以前希望出現君主立憲局麵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他從蔡廷幹那裏也了解到,孫中山並沒有得到革命黨人的一致擁護。同時,蔡廷幹轉達了袁世凱對他的致意,談到莫理循對中國所作的貢獻。顯然,蔡廷幹是秉承袁世凱的意誌去向莫理循透露這一機密情報的,其目的是希望取得莫理循對袁世凱的支持。莫理循欣然接受這一工作。從此,莫理循依靠與袁世凱和蔡廷幹的關係,得以了解事態發展的內情,同時一心一意地為袁世凱搖旗呐喊,並在實際措施上予以協助。除了在報紙上廣泛宣傳外,從1911年11月下旬至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近三個月時間裏,莫理循主要為袁世凱做了六件事:

(一)遊說革命黨人同意袁世凱為總統。

唐紹儀南下議和時,國內幾乎一致希望擁戴袁世凱,達到和平建立共和國的願望,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也已對袁世凱表示好感。革命黨領袖黃興在12月9日複汪精衛電中稱:“項城雄才英略,素負全國眾望,能顧全大局,與民軍為一致行動,迅速推倒滿清政府,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此全國人人所仰望。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但袁世凱希望盡可能多一些力量為他助威。可以肯定,在袁世凱的暗示下,莫理循赴南方一事早有準備,唐紹儀到漢口後,他便隨後前往遊說。但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要求以上海為議和地點,唐紹儀又轉赴上海。因此,1911年12月12日,蔡廷幹給莫理循一信,說:“唐紹儀電,他將前往上海。那樣的話,你是否改變計劃,你是乘火車去漢口,再去上海嗎?請讓我知道,以便為你準備。”同日,莫理循對布拉姆寫信說:“所有的人都希望我去漢口。在北京結識的革命黨的代表希望我去,我們公使館希望我去,而袁世凱顯然對我此行感到高興,他派一輛專車供我全程使用,並派一名軍官護送我到漢口。”他進一步要求他從長江流域發的電訊用“本報駐北京記者”的字樣,因為他認為自己對中國人有影響。計劃安排得緊鑼密鼓,還是當天,蔡廷幹又給他去信:“你的專車已經安排好。明天9:20開車。14日下午4點到漢口……梁士詒很抱歉沒能為你安排廚師,你還得自己準備臥具。他為此請你原諒。”但莫理循日記中記載他自己帶著廚子、仆役,滿麵春風地到達漢口,之後又去了上海和南京。

莫理循在上海向革命黨領袖們遊說,說明袁世凱才是中國需要的總統。對於自己的作用,他寫道:

我在上海見到不少共和派的首領,我認為我幫袁世凱做了許多工作。我向他們指出,任命像孫中山或黎元洪這樣的領袖為民國的總統,絕不能指望得到列強的早日承認。孫中山對中國的情況一無所知,而黎元洪則在外省毫無地位。我對他們說,隻有袁世凱才能得到列強的信任,因為他已經顯示出他的治理國家的才能比中國當代的任何政治家為高。

莫理循的遊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革命黨領袖們對我說,他們肯定會任命袁世凱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他們並且準備用書麵寫下這種諒解。

莫理循的遊說對袁世凱來說是錦上添花。他受到多方麵的歡迎,但也有批評意見。對於袁世凱派專車送莫理循去漢口,《國風報》在1911年12月31日發表評論予以抨擊,影射他與袁世凱的友誼。這篇評論文章顯然對莫理循的思想理解有誤,因為文章說他強烈反對中國實行共和製,並用“我們感到可恥!”作為結束語。顯然,莫理循的行為已經超出了記者的職權範圍,國外報界對他也頗有微詞,他的上司不得不提醒他,不要對袁世凱支持得過分了。

(二)遊說日本外交官改變君主立憲立場。

莫理循不僅遊說革命黨人,也遊說日本駐華外交官,希望通過自己的聲望影響日本的反對中國建立共和國的政策。日本實行的是天皇製,它害怕革命、共和的思想影響到日本的思想界,害怕共和體製將危及日本的現行體製。因此日本極力主張中國采用君主立憲製。1911年12月20日,日本駐上海領事有吉致電內田外務大臣,反映了莫理循的遊說過程:

本日,莫裏遜氏前來訪問,就時局問題進行交談。莫氏認為滿洲朝廷已完全不能有何作為,極力推崇袁世凱。言稱:局勢之解決,除推袁世凱為大總統外別無他策。即使純革命黨人如黃興一派表示反對,但北軍之強盛向為彼等所熟知,且軍隊又均為袁世凱之命是聽,以南方之軟弱兵力實無法與北軍為敵;縱由黃興或孫逸仙出任總統,各國政府能否承認,亦屬疑問。況唐紹儀和袁世凱之間已早有密約,如果和議失敗,袁世凱將辭去總理職務。果如是,則北方軍隊將由何人統帥,時局又將如何收拾,疏難設想。現時輿情既極力主張共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促使雙方講和委員達成一致:使滿洲皇室退至熱河,建立共和政體,推袁世凱為大總統。此意,昨日本人已與伍廷芳交談一小時有餘,雲雲。莫氏談話時,語氣極為堅定。莫氏繼稱:一部分清國人,對於日本頗有疑慮,本人曾時時加以解釋,向彼等說明:日本如有野心,在滿洲舉事非常容易,而目前滿洲局勢最為平穩,故可不必多疑。

有吉也將此談話內容告訴了全權公使伊集院彥集。但莫理循此舉沒有什麼效果。

1912年1月20日前後,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人的談判陷入僵局。袁世凱通過蔡廷幹暗示莫理循,日本人在威脅他,同時對孫中山的日本顧問、宗室鐵良與日本的關係表示擔憂。莫理循又自告奮勇去遊說日本的另一個外交官鬆岡,稱日本人支持孫中山、良弼,是導致袁世凱準備離京的原因,並威脅說:“本人已告知英國公使,並勸告英公使與伊集院公使進行磋商,同時亦告知美、法兩國公使。關於袁世凱已有辭意,大體情況已電告《泰晤士報》,唯鐵良等人背後有伊集院公使唆使等情,因本人堅不相信,故電報中未言及。”伊集院根據鬆岡的報告稱:“根據莫裏遜談話口氣推察,其言外寓有下列意思:一旦袁世凱辭職離京,必將惹起重大事態,屆時世間定必同聲譴責日本,姑不論其譴責得當與否,總必依據上述情報認為袁之去職乃係日本國公使暗中逼迫所致。因此,鬆岡在回答莫氏時,除言明必將莫氏所談內容一一詳報本國公使,對於莫氏所談鐵良背後有人暗中唆使等等,曾嚴正予以否認。”

莫理循唇焦舌敝,其意圖隻有一個,就是以外界將譴責日本幹涉中國內政為由,試圖迫使日本改變立場。但日本外交官也隻是否認而已。莫理循沒有達到目的。

(三)將英國和日本對袁世凱施加壓力的行為公諸於報紙,間接地達到促使日本盡早放棄主張中國君主立憲立場的目的。

關於英國和日本對袁世凱施加壓力的問題,緣於唐紹儀給莫理循看袁世凱發來的電報,袁世凱也曾向莫理循透露過電報的內容。其具體情況是,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告訴袁世凱日本堅持君主立憲立場,不會支持中國建立共和國。中國駐日公使汪大燮來電說日本已準備了兩個師,如果中國建立共和國,就將派軍到武昌。莫理循遂於1911年12月22日發了電報,23日《泰晤士報》予以刊登。電報在介紹唐紹儀與南方議和事宜之後,筆鋒一轉,在《懼怕外國幹涉》的小題下,指出:問題的複雜性在於袁世凱懼怕英、日聯合起來堅持保留君主政府,如果必要將使用武力。盡管此事很荒謬,但袁世凱卻相信。如果英國外交部明智地消除此問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唐紹儀曾信誓旦旦地對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說:“今到上海,凡外人新聞紙訪事來探消息,悉皆謝絕不見,免致因誤會之故,而傷彼此之感情。”但24日他卻不僅見了莫理循,而且出示袁世凱的電報。因此24日莫理循又一次從上海報道,25日《泰晤士報》予以刊登。在《懼怕外國幹涉》的題目下,莫理循進一步指出:

目前尚未接到袁世凱的答複,局勢也沒有變化。但是,大量的證據顯示,袁世凱對日本和英國過度的懼怕妨礙了他作出決定。他害怕日本和英國一致采取行動,阻止中國建立共和政府。袁世凱說,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已通告他,日本絕不承認中國為共和國;中國駐日公使汪大燮也電告他,如果中國決定成立共和政府,日本就要向武昌增派兩個師的兵力。當唐紹儀質問日本領事時,領事予以否認,說不真實。

可以說,整個國家在等待一個人的決定。許多朋友都在敦促袁世凱,必須讓清廷頒布上諭,請將在上海召開的國民大會表達人民的意願,或者繼續與共和國為敵,或者辭去總理大臣一職,從個人的願望來說,袁世凱渴望和平,願意遵守國民大會的決定。但他害怕,如各種跡象所表明的,如果議決成立共和國,接下來將會有英國和日本的幹涉問題。

莫理循的報道使英國外交部馬上做出反應,辟謠否認。英國政府更多地考慮的是它在中國的利益。鑒於長江流域已為革命軍所控製,而它的大部分經濟利益正在於此。它希望盡快結束戰爭,急需中國南北雙方盡早議和,中國盡快出現平穩而不是混亂的局麵。因此,在英國政府看來,重要的是盡早議和,至於何種政體是不重要的。早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一個月,11月15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我們對袁世凱懷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們希望看到,作為革命的一個結果,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使中國建立起來的貿易獲得進展。這樣一個政府將得到我們能夠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表明他支持袁世凱的態度。因此在1911年12月21日朱爾典訪伊集院時態度是比較強硬的,他說:“本使也素來相信,維持滿洲朝廷,實行君主立憲,乃是最良方案,共和體製無論如何不能鞏固。但現在既已無法強製革命軍接受這一方案,就隻好從談判決裂和成立共和政府這兩害之中任選其一。”對於日本反對共和製,朱爾典強調,英國在華中、華南地區擁有貿易上的重大利害關係,故英國政府不能無視南方人的思想感情,甘冒遭受攻擊的風險而輕易采取措施,以強行貫徹君主立憲。並以“倘若莫裏遜等人已將其擁戴袁世凱之類意見致電本國報界,情況將更加如此”相威脅。24日朱爾典訪慶親王和袁世凱時指出:“關於政體問題,隻要真正能夠體現全國人民意願,英國政府當不致有何異議。”12月26日,英外交部格雷針對朱爾典“於對政體問題的態度的請示”致朱爾典:“吾等願有鞏固聯合之中國,無論何種政體,任中國人民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