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又稱太平關,地處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其山勢險峻,海拔1576米,峰頂巨石林立,宛若千萬隻刀劍刺向天際,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遵義會議前後,婁山關曾經發生了兩次戰役。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首度攻占遵義。為了建立黔北防禦,保證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地”,中央軍委決定派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奪取婁山關,搶占桐梓縣,鞏固遵義周邊防線,徹底剿滅逃跑的敵人。
1月9日,紅四團團長耿飆和政委楊成武率領部隊趕到婁山關腳下。衝鋒號一響,戰士們就像脫韁的野馬,奮勇衝向山頂。山頂上的敵人為國民黨軍侯之擔的部隊,依仗山頂處的有利地形和武器裝備的優勢,做最後的抵抗。
衝在最前麵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身軀擋住敵人的子彈,為後麵的進攻爭取了有利的時機。山下的紅軍不斷接近山頂,很快就攻占了婁山關,與敵人展開了麵對麵的肉搏戰。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戰鬥,紅軍殲滅敵軍兩個團,抓獲俘虜上百人。
婁山關首戰告捷,為保衛遵義革命中心區的安全和黨中央在遵義召開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5年2月,紅軍與國民黨軍在婁山關再次交戰,殲敵8個團,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史稱“遵義大捷”。
1935年初,蔣介石從西南地區調集了多達150餘個團40餘萬人的兵力,分七個縱隊從四麵八方撲向黔北,聲稱要將紅軍“聚而殲之”。雖然遵義會議後,紅軍的戰鬥士氣高漲,但此時與國民黨40萬大軍正麵交鋒,卻相當於以卵擊石。中央軍委果斷決定,火速離開遵義,聲東擊西,讓敵人產生錯覺。
1月中旬,紅軍部隊假意北渡長江,使得國民黨王家烈部隊信以為真。
很快,紅軍主力部隊調轉方向,迅速再占桐梓縣。紅三軍團奉命攻占婁山關,與國民黨第二師第六團展開了一場遭遇戰,迫使敵人節節敗退,在點燈山附近占據了有利據點。
2月25日黎明,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指揮戰鬥,並且說出“不占婁山非好漢”的豪言壯語,率一、三軍團及幹部團進攻婁山關。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率領十三團,向點燈山高地發起猛攻,逐一攻破了敵人的防線。另一邊,紅十二團團長謝嵩和政委鍾赤兵率隊直衝點燈山,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
與此同時,紅軍的後援隊也趕到了點燈山,前後包抄,把敵人牢牢地包圍起來。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紅軍主力發動了總攻。很快,婁山關附近的十餘座山都被紅軍占領了,並完全突破敵防線,在黃昏前牢牢地控製了關口。26日清晨,敵人糾集四個團的兵力,排成密集隊形向關口發起集團衝鋒,企圖奪回點燈山高地。紅十二團居高臨下,擊潰敵人多次反撲。紅軍正麵出擊,左右迂回包抄,前後夾攻,沿公路向南縱深追擊。戰鬥從清晨持續到下午五時,紅軍牢固地占據著關口,在關口知板橋一線,殲滅和擊潰敵人四個團。敵人士氣將盡,紛紛落荒而逃。紅軍順著敵人逃跑的方向奮力追趕,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殲敵四個團。
次日,彭德懷率隊再克遵義。此時的蔣介石火冒三丈,立刻派兵增援,妄圖挽回失敗的殘局。紅軍隨即南下,與國民黨援軍展開了激烈交鋒,並一舉殲滅了敵吳奇偉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大部,並將敵人趕到烏江以南,勝利結束了遵義戰役。
婁山關激戰和遵義戰役的勝利,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地區全殲紅軍的幻想。
2月28日清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來到婁山關,登上被紅軍戰士鮮血染紅的婁山關頂。前一日的戰爭場麵仿佛就在眼前,勝利的喜悅仍在心間。
毛澤東俯瞰著充滿彈痕的山貌,漸漸走近寫有“婁山關”三個大字的石碑,心中不禁想起:自古以來,婁山關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清初的李定國率軍攻打婁山關,到鹹豐時期的農民起義軍李隆喜舉義旗攻占婁山關,再到中央紅軍兩次占領婁山關……想到這裏,毛澤東有感而發,吟誦出堪稱高原絕唱的著名詞章《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