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富,是貴州北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素有黔北糧倉之稱。中央紅軍長征首取遵義,不但召開了在黨和紅軍曆史上具有曆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還為艱苦卓絕的廣大指戰員提供了寶貴的休整和補給機會。
中央紅軍長征開拔時,人數約八萬餘人。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遭到長征以來的一次大慘敗,人數銳減至3萬多人。到達貴州時,中央紅軍已經轉戰數千裏,途中地方民團的襲擊造成的傷亡;水土不服、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掉隊失散的人員,使得中央紅軍全軍上下急需得到物資和人員的補充。
然而,戰爭年代的趨勢瞬息萬變,等待紅軍隊伍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激戰。遵義會議前後三個月的時間裏,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先後與敵人交火:
1935年1月2至3日,突破烏江戰鬥的勝利,擊潰國民黨3個團,渡過烏江,進入遵義地區;
1935年1月6至7日,遵義襲擊戰的勝利,擊潰黔軍3個團,殲其300人左右,占領遵義城;
1935年1月15日,新站進攻戰鬥的勝利,俘黔軍約100人,繳槍100支、迫擊炮3門;
1935年1月16日,鬆坎進攻戰鬥,擊潰國民黨軍兩個團,殲其300餘人;
1935年1月22日,雙龍場、溫水進攻戰鬥的勝利,擊潰黔軍兩個營,俘獲十人,繳各種槍100餘支(挺)。
1935年1月24至28日,土城、青崗坡進攻戰的勝利,擊潰黔軍1個師、川軍3個旅,斃傷3000餘人,俘100餘人,於29日西渡赤水河。
1935年2月20至28日,遵義戰役的勝利,擊潰和殲滅國民黨兩個師又八個團,俘其約3000餘人,繳各種槍2000餘支(挺),再占遵義城。
1935年3月15日,魯班場戰鬥的勝利,殲國民黨軍約400人,並擊落國民黨飛機一架。
當時,中央紅軍還沒有建立革命根據地,長期艱苦行軍作戰和大量受傷失散減員,以及傷員醫療問題,彈藥器材、被服問題,糧餉問題。遵義戰役後,紅三軍團彭德懷、楊尚昆在鴨溪向軍委發電報:“紅三軍團自二郎灘激戰渡過赤水河後,迭經婁山關進攻與防禦戰,十字鋪圍殲戰,老鴉山、紅花崗防禦和追殲戰,在大量消滅敵人的同時,自身人員銳減。”
萬裏征戰,落腳遵義。在這裏的短暫停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中央紅軍在貴州頑強的發展,用多種辦法解決補給問題。
紅軍通過擴紅來彌補戰鬥減員。遵義會議期間,廣大群眾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護理傷病員,踴躍參加紅軍,短短的10多天裏,遵義地區就有4000多人加入紅軍,使紅軍在兵員和物資上得到了補充。彭雪楓在描述長征經曆時說:“沿途的民眾們,成群結隊站在天道兩邊歡迎他們的紅軍,隨便喊一聲:‘當紅軍來約!’壯年們就會跟著走的。那個時候,每個團總要擴大百兒八十新戰士來的。”紅軍擴紅的號召,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響應,不但是因為黑暗的統治、殘酷的剝削把貴州人民逼向困苦而艱辛的生活;並得益於以下談及的中央紅軍強大的政治宣傳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