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368天,其中在貴州127天。在此期間,竟然能有“茅台”酒的陪伴,這使從激戰沙場走來的紅軍將士們倍感吃驚。
茅台鎮是黔北地區的名鎮,素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的盛況。這座小鎮共有八百多戶人家,全鎮以製造茅台酒而聞名。走近茅台鎮附近,便會聞到濃鬱的酒香。酒以地名,地以酒美。
1915年,茅台鎮出產的茅台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與法國白蘭地和英國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白酒。此後,茅台鎮又被稱為“中國第一酒鎮”。
1935年3月16日,紅軍長征到達了中國酒都——貴州懷仁市,來到茅台鎮。茅台酒,也因此成為70多年來與紅色文化結緣的最好的伴侶和朋友。
一天中午,毛澤東邀周恩來共進午餐。周恩來提著一個盛滿茅台酒的粗糙的瓷瓶子來到毛澤東的住處,兩人談起紅軍此次突出重圍的事情,心情格外激動。周恩來斟滿酒杯,對毛澤東說:“主席,喝一杯!”
毛澤東笑著說:“有好酒,作好詩啊!這酒讓人想起古代流放到夜郎國的詩人李白,同在貴州,不知當年他是否有幸品嚐到茅台酒。”
周恩來點點頭,說:“這個問題可以按照時間推算一下。茅台酒的確是難得的佳釀。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後,才名揚海內外。”
毛澤東半開玩笑地說:“難道我們中國的東西要被外國人認可才能賺錢嗎?”說完,端起酒杯:“好酒豈能錯過?來,喝酒!”
兩人一飲而盡。周恩來問道:“主席,口感如何?”
“我們的茅台酒不愧為金獎得主啊!”毛澤東自豪地說。
紅軍在遵義地區停留的時間不長,但是茅台酒卻給官兵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從戰士到將軍,都留下了不少文字記載。
開國大將蕭勁光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茅台鎮很小,茅台酒卻馳名中外,我們在茅台駐紮了三天。我和一些同誌去參觀了一家酒廠。有很大的酒池,還有一排排的酒桶。我們品嚐了這種名酒,芬香甘甜,沁入心肺,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有些同誌還買了些用水壺裝著,留著在路上擦腳解乏。有的同誌打趣說,要不是長征來到這裏,這輩子哪能喝上茅台酒呢!如果單憑這點,還得好好‘謝謝’蔣介石呢!的確,我們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但也品嚐過一些稀奇和有名的東西。”
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團工兵連連長,素有我軍“工兵老祖”之稱的王耀南將軍,在他的《坎坷的路》中寫道:
“……茅台鎮位於川黔交界地區,……首長們過河之後,進到一個小樹林子裏休息。我送走首長正往回走,毛澤東同誌的警衛員陳昌奉同誌和周恩來同誌的警衛員魏國祿同誌同時來到我麵前,拉著我的手小聲地說:‘王連長,能不能弄點茅台酒擦擦腳?’這兩個小鬼在長征開始前我就認識,我想,弄酒擦腳隻是找個題目罷了,實際上是想喝兩口。但轉念一想,茅台是馳名中外的茅台酒的產地,好不容易來到這個地方,不該嚐一嚐嗎?何況一月下旬從遵義出發到現在已快兩個月,一路作戰行軍,真是腳不停步,累得腰酸腿軟,買點酒擦擦腿腳,對驅趕疲勞和恢複體力都有好處哩!當時,工兵連就住在靠河的一個酒廠旁邊,聽說酒的價錢也不很貴。於是,我領著他倆一起來到酒廠買酒。酒沒有容器裝,我們就找了兩段碗口粗、半人來長的竹子,用燒紅的鐵條把中間的竹節捅開,隻留最下一個竹節,然後在竹筒裏滿滿灌上酒,上麵再用玉米瓤子緊緊塞住。當我按時價把四塊白花花的銀元遞給酒廠老板時,他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一股勁兒地說:‘軍隊嘛,那麼點酒還給錢。我活了四十來歲,還是第一次見到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