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華東古國(9)(1 / 3)

“鳳鳥,掌管天文曆法;玄鳥,掌管春秋分;伯趙,掌管夏冬至;青鳥,掌管立春夏;丹鳥,掌管立秋冬。祝鳩,就是司徒;鴡鳩,就是司馬;鳲鳩氏,就是司空;爽鳩氏,就是司寇;鶻鳩氏,就是司事。這五鳩是民政長官。此外還有工業長官五雉、農業長官九扈啊!”當時聖人孔子才二十八歲,聽說郯子在魯的宏論後對郯子非常敬仰,還特地向郯子請教古代的官製。郯子無疑給孔子傳授了不少知識,長了見識的孔聖人不禁感慨:“天子失官,官學在四夷啊!”

我們在徐國的故事中,提到了吳國後與楚國爭奪淮夷。前506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孫武攻破楚都。前494年,吳王夫差又降伏越王勾踐。吳國成為南方霸主之後,就開始北上與齊、晉爭雄,郯國也自然就降服了吳國。前485年,郯國與魯國、邾國會合吳軍伐齊。齊人為了讓聯軍撤退,殺死挑起戰爭的齊悼公以解釋。此後的郯國直到前414年才出現,但是這次出現卻是它的葬禮:郯國為越王朱句所滅,郯子鴣被擒。一個國家就這樣消失。

如今山東郯城縣有郯子公園、郯國故城遺址,郯廟村原有郯子廟、郯子墓,現在郯子廟隻剩下五六塊字跡磨損的石碑和一棵千年古槐,坐落在郯廟村委會裏麵;郯子墓則隻剩下一片荒涼的黃土上的一塊傾斜矗立的墓碑;據說是“文革”期間當地群眾挖開了郯子墓,其中一個年輕人把墓碑拉斜,但不久這個年輕人卻離奇暴病身亡。對了,奉勸大家去郯城旅遊時逛郯子公園和故城遺址就行了,還有馬陵山戰國古戰場;千萬不要找郯子廟和墓。請千萬相信我,否則您會後悔。

譚國

國名:譚

方位:今山東章丘

姓:?

建立:遠古時期

滅亡:前684年滅於齊桓公

主要人物:譚公、譚子

譚國,在《史記》中被太史公與郯國相混淆,實誤。《齊太公世家》:“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這個郯應該是譚。譚國是在現在山東濟南東南章丘一帶的小國,甲骨文裏就有譚字,說明其曆史悠久。春秋初年,譚國和齊國結親過。我們很熟悉《詩經》中形容美女的經典名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個美女是誰呢?前麵幾句有介紹:“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原來她叫莊薑,是齊莊公女兒,衛莊公妻子,齊太子妹妹,邢侯的姨媽,譚公的小姨子。這個“私”就是女子對姐夫的稱呼。

譚公的妻子名不見經傳,應該也是個美女吧。齊桓公是齊莊公孫子,這樣算起來齊桓公還得叫譚公聲姑父。但我們知道,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因為哥哥齊襄公被弑,在外國流亡過一段時間;所以盡管公子小白去投靠過譚國,但譚子對這位侄子(或表弟)並不禮遇;更可氣的是,等到齊桓公即位,其他諸侯都派人去送花籃什麼的祝福下,譚子又不知道為什麼不給麵子,可能還把親戚當作鄉巴佬看?於是在齊桓公二年(前684),齊國出兵滅亡譚國,譚子逃亡到同盟的莒國,譚國就這樣自作自受地掛了。譚子的後代為譚姓,也有的為覃姓。

郭國

國名:郭

方位:今山東聊城

姓:?

建立:?

滅亡:春秋時期滅於齊桓公?

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出現過“郭伯”、“郭人”,足見西周時期就存在一個郭國。但這個郭國在曆史上沒有留下太多記載。據《管子》記載,齊桓公來到故郭城,問當地老人:“郭國為什麼會滅亡呢?”老人們說:“國君善待善人,厭惡惡人。”齊桓公覺得很奇怪,又問:“那麼說郭君是賢君,又怎會亡國?”老人們又說:“郭君善待善人卻不能用善人,厭惡惡人卻不能趕走惡人,所以才會滅亡啊!”《春秋·莊公二十四年》有“郭公”兩字,但這兩字之後的部分缺失了。郭公會盟了,去世了,還是亡國出奔了?我們都不得而解了。(魯)莊公二十四年是前670年,齊桓公十六年,我們可以大概推知,郭國可能就是當年或者之後不久被齊國滅亡的。郭國亡國後,其遺民以郭為氏,但現在的郭姓卻大多認虢國為始祖。虢國是姬姓國,文王弟弟建立,虢國的故事很精彩,詳見“中南古國”之“西虢國”、“東虢國”。

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