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僖公把費和汶陽之田賜給季友,可以說是魯國的一件標誌性事件。之後季氏成為魯國三桓中最強的一支,能夠左右魯國朝政,所謂“季氏將伐顓臾”,這些都是僖公有生之年始料未及的了。畢竟在當時季友是對僖公忠貞又有能力的親人。之前我們在說莒國時說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原來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莊公同、慶父、叔牙、季友,季友出生的時候據說掌紋像一個“友”字,所以魯桓公將其命名季友。魯莊公死前把公子般托付給季友,而魯莊公的三弟叔牙卻支持二哥慶父即位,季友先是逼死叔牙。魯莊公死後,二弟慶父把持魯國朝政,先後殺死魯莊公兒子般和啟。四弟季友保護著公子申逃跑,後來依靠齊國軍隊和魯國國人的力量驅逐了慶父。慶父逃到莒國,季友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然後季友主持引渡並逼死慶父,並打敗了貪得無厭的莒人。魯僖公為了表彰四叔季友的功勞,把費和汶陽之田封給了他。季友在擔任執政期間,內政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得到魯國上下一致五星好評,大家都覺得很讚。
前644年,季友去世,他的兒子齊仲無佚似乎早他而亡,由他的孫子行父繼承宗主之位,行父以季友的字“季”冊封季氏,季氏宗主又稱季孫,所以我們一般管行父叫季孫行父,又叫季文子,就是“三思而後行”的這個大名人。當然,季氏現在還不是大族,季孫行父也是個小字輩,所以他隻能安靜地蟄伏著,盯著魯國政壇的爭權奪利。當時比較有實力的是魯僖公的弟弟公子遂、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和叔牙的兒子公孫茲三人,其中公子遂因為是當時僖公弟弟、文公叔父,在當時最為炙手可熱。公孫茲似乎對政治不太感冒,隻對軍事感興趣;能對公子遂產生威脅的隻有公孫敖了。但公孫敖這個人有個致命缺點——好色,不是一般的好色,他去莒國為堂弟公子遂迎妻的時候居然把美人占為己有了。
公子遂非常生氣,建議魯文公攻打公孫敖,公孫茲的侄子叔仲彭生(公孫茲弟弟武仲休的兒子)連忙勸阻,公子遂隻好作罷。但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二年,不爭氣的公孫敖居然在外交路上逃到莒國去了,是他舍不得美人還是害怕公子遂不好說,但他既然有了叛逃行為,公子遂正好老賬新賬一塊算。於是公子遂立公孫敖的兒子榖為仲孫氏宗主[慶父行二,後人為仲氏;叔牙行三,後人為叔氏(叔孫和叔仲);季友行四,後人為季氏],公孫敖在莒國生了兩個兒子後請求回國,公子遂勉強答應了,但禁止他參與政事。此時公孫茲也去世多年,仲孫氏宗主仲孫榖、叔孫氏宗主叔孫得臣、季氏宗主季孫行父都是公子遂的晚輩,沒有能力與公子遂抗爭。東門氏(公子遂封於東門)一家獨大,前608年魯文公去世,公子遂殺嫡(太子惡)立庶(魯宣公),東門氏完全掌握了朝政。
那麼這段時間的季孫行父表現如何呢?他非常清楚敵我力量對比。叔仲氏一心為國,先是阻止公子遂攻打公孫敖,後是反對公子遂殺嫡立庶,結果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殺死後直接扔馬糞堆裏;叔孫氏似乎專門負責打仗,遠離行政,其實也是明哲保身;仲氏和公子遂對著幹,結果公孫敖還沒死就被兒子繼承了爵位。這一切,季孫行父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所以他隻能無條件地支持公子遂,同時公子遂也需要有心腹。於是在公子遂的提攜下,前621年,他就開始步入政壇,先後到陳國、晉國去訪問。他了解到晉襄公病重,就讓人請求先得到晉襄公的死訊再動身,這樣就不至於帶著彩禮出席葬禮。這都反映了他心思細致。六年後,季孫行父又主持修建從莒國搶過來的鄆城。
前614年,鄭穆公和魯文公在棐地舉行宴會,鄭國代表公孫歸生唱了《鴻雁》這首詩,意思是我們鄭國的處境像一隻孤雁一樣可憐,以前是跟晉國後來投靠楚國,現在又不願意跟楚國了,還望魯國出麵讓晉國收留啊!季孫行父就唱了《四月》,意思是我們國家也是這種處境啊!其實就是假裝推辭抬高自己。果然公孫歸生又唱《載馳》,就直截了當地說小國有難,需要大國援救;這時候季孫行父不再裝了,唱了《采薇》,意思是車馬準備好了,我們還敢逗留嗎?馬上去晉國了!當時人開會特別喜歡唱歌,這些歌後來都被收入《詩經》中,由此可見季孫行父不但飽讀詩書,而且善於外交辭令。兩年之後,齊懿公攻打魯國,季孫行父又先後出使晉國求援、出使齊國談判,並預見齊懿公必定死於非命,之後齊懿公果然被大臣所殺。公子遂立魯宣公後,為了取得齊國的支持,又派季孫行父出使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