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西北古國(1)(1 / 3)

豐國

國名:豐(酆、灃)

方位:今陝西戶縣

姓:姬

建立:周文王第十七子豐侯建立

滅亡:周成王十九年被撤封國

主要人物:豐侯

西周封國國祚最長的是商族箕子所封的朝鮮國,國祚最短的呢?當然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的封國管國,因為是管蔡之亂的主謀而被周公亡國絕祀。不過除了管國之外,也有一個國家隻傳一代國君就滅亡了,這個國家不是蔡國,也不是霍國,而是豐國。豐國初封國君豐叔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國在今陝西戶縣的灃水流域附近,所以叫豐國,又作酆、灃。這個豐侯是文王的倒數第二個兒子,即位時應該年齡不大,從小嬌生慣養,以致養成了不理政治、沉湎酗酒的工作作風。而西周初年因為有鑒於商朝滅亡的教訓(商人通宵飲酒,以夜為日),故中央多次三令五申禁止飲酒,比如《尚書》中的《酒誥》、《無逸》等篇以及大盂鼎的銘文都是勸誡禁酒的。豐侯作為周成王叔叔,卻帶頭頂風作案,於是在周成王十九年,他的封國被廢除。不過豐氏倒是流傳了下來,有個叫豐舒的還在赤狄潞國混到了執政;還有現代的大漫畫家豐子愷等,本人非常喜歡他的漫畫。

畢國

國名:畢

方位:今陝西西安西北

姓:姬

建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建立

滅亡:西周末年失去封國

主要人物:畢公高

大家知道“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其中趙、魏、韓係三家分裂晉國建立,但是這三家人到底是什麼來頭呢?趙國是嬴姓,商朝的飛廉之後;韓國是姬姓,係晉國的分支,晉武公的叔叔韓萬之後;而魏國也是姬姓,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之後。不過畢國卻在東遷時沒有搶到地盤,所以失去了封國,子孫流落到晉國。後來晉國滅亡魏國,大夫畢萬有功受封魏地,才冊立魏氏,等到戰國初年才三家分晉建立魏國。好啦,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從畢國受封說起。畢國的初封國君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召寰器的銘文記載了一個叫“召”的人被封在畢地,陳夢家先生認為“召”、“高”通用,“召”就是畢公高,被封在現在的陝西西安西北。

畢國在畿內采邑中離周都鎬京最近,又被稱為“畢原”,史載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的墓葬都在畢國,可見畢國在西周王朝的重要性。在武王伐紂前,畢公高就參與了滅商策劃,地位僅在太公、周公、召公之下。根據新出土《清華簡·耆夜》記載,畢公高是伐滅黎國的主將。武王克商後進入朝歌,周公拿著大鉞、畢公拿著小鉞一左一右護衛武王。此後武王命畢公高和康叔封釋放被紂王囚禁的良民,並表彰商朝的賢臣商容。畢公高還和召公奭一樣非常長壽,一直活到了康王時代,是成康之際僅次於召公奭的重臣。不過唐蘭先生認為此時的畢公已經不是畢公高了,而是他的兒子畢仲。那麼畢公高的長子哪裏去了呢?很可能和周國、召國一樣被分封出去,而被封的國家很可能就是畢公高攻滅的黎國,在現在的山西黎城一帶。

畢公高去世後,接下來的畢國國君則是“段簋”的“段”,之後則是周穆王時代的畢公了,此人在《清華簡》記為“畢桓”;後來還有畢伯碩父、畢鮮、畢伯克等國君,但都隻散見於青銅銘文中,所反映史實不多。畢伯克的畢伯鼎在山西芮城(原西周芮國)出土,這個畢伯鼎因為是出土的畢國青銅器中年代最晚的,斷代大概在周厲王、周宣王時期,所以有學者認為可能在“國人暴動”或者犬戎入鎬的時候畢國滅亡,公族流落到芮國一帶;但是在東遷的時候又沒有在成周畿內得到封地,所以畢國的後人又竄至晉國。前661年,晉獻公攻打耿國、霍國、魏國,趙氏族長趙夙擔任獻公司機(禦戎)、畢氏族長畢萬擔任獻公保鏢(車右),結果這年滅亡三國。

晉獻公得勝回朝後,把魏地賜給畢萬,冊立魏氏。晉國史官卜偃和周朝史官辛廖都預測魏氏必定昌大,果然之後魏氏族長魏武子魏犨成為晉文公保鏢、魏獻子魏舒成為晉國執政、魏桓子魏駒參加伐滅智氏、魏文侯魏斯主導三家分晉,建立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諸侯,在魏惠王時代逐漸衰弱下去,為秦、楚、齊、趙四大國所交相攻伐,直到前225年,為秦將王翦滅亡。

南國

國名:南(冉、聃)

方位:今陝西眉縣

姓:姬

建立: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