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對背叛的朋友比敵人更加痛恨,衛文公對邢國那真是恨得咬牙切齒。第二年,衛文公進攻邢國,以報複菟圃這一戰。邢國終於開始害怕,轉而向齊國尋求幫助。齊國現在在位的是齊桓公兒子齊孝公,孝公一心想恢複老爹的霸主地位,但卻沒有諸侯認他,好不容易有個邢國送上門來,自然就順手收了。但問題是齊國內部也亂得不行,根本幫助不了邢國多少。但畢竟有齊國和北狄撐腰,衛國卻也不敢對邢國輕舉妄動。衛國大夫禮至想出了一招,他對衛文公說:“請讓我的兩個弟弟去邢國做臥底,裏應外合一窩端!”衛文公采用了他的計策,大概還用了苦肉計之類,反正把禮至的兩個弟弟送到了邢國當官。
前635年,衛文公突然進攻邢國。邢國大夫國子和禮氏兄弟登上城池巡視,禮氏兩兄弟互使一個眼色,一人抓住國子一條手臂,將可憐的老國扔下城去,老國就這樣一命嗚呼。這樣禮氏兄弟變成了守城的主力,自然非常瀟灑地把邢國大門打了開來。衛國軍隊一擁而入,邢國軍隊和衛軍苦苦巷戰了幾天,最終還是被衛國滅亡。西周邢侯墓地在現在的邢台西葛家莊一帶,總麵積達100萬平方米,經調查表明其中有西周時期的墓葬500多座,車馬坑50多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金器、漆器、玉器等。更厲害的是在西周土層下麵還發現了商代甚至先商遺址,商代遺址很可能就是“祖乙遷邢”的商朝都城。現在邢台市區還有邢侯台景點,據說就是邢侯祭天的台子,也就是邢台得名的由來。
另外邢台市的邢台縣還有個將軍墓鎮,據說邢國在遷都夷儀後,鄭國也派大夫蔡仲來侵略一把。蔡仲進攻夷儀失敗被俘獲,後來自己路過現在脫鎖溝村的時候,掙脫枷鎖逃了出來,然後這廝又在現在徘徊村的位置反複徘徊找路,之後碰到一個樵夫。但這個樵夫卻亂指路,蔡仲跑到現在放甲鋪的地方,累得不行,卸下鎧甲喝水;最後他實在傷勢過重,就死在了現在將軍墓鎮的將軍墓村一帶。邢國人倒還給他麵子,為他築了一座墓以禮葬之。當然,這個故事來自民間傳說,不能當真,最大的破綻就是邢國遷都夷儀後應該到了山東聊城,而不是還在河北邢台。鄭國也莫名其妙被黑了一把。
黎國
國名:黎(饑、耆)
方位:今山西長治西南
姓:薑?
建立:?
滅亡:春秋時期滅於晉國
主要人物:黎侯
為什麼百姓又叫“黎民”呢?有說和在今山西長治一帶的古黎國有關。黎國曆史非常悠久。《竹書紀年》記載:“炎帝,初國伊,又國耆(黎),合稱曰伊耆氏。”這麼看來伊耆氏可能就是炎帝的別稱了。《禮記·郊特牲》說:“伊耆氏始為蠟。”也就是說伊耆氏最早發明了蠟祭。什麼是蠟祭呢?其實就是古人的過年,在臘月年終的時候祭祀全部的神仙。還有流傳伊耆氏製作的《蠟辭》,也就是祭祀眾神時候的禱告詞,內容是:“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意思是說,請讓山陵安定,河水歸壑,昆蟲不成災害,草木繁殖於澤(而不長於農田)。表麵看來,這些都是對神靈的祈福,其實呢,是在農業生產中對整治農田、中耕除草、防澇治蟲等一係列農業經驗的總結。
商代的時候,黎國依附於商,成為周東進的大障礙。周文王東進攻滅黎國,商朝大臣祖伊非常惶恐,連忙報告商紂說:“上天恐怕要斷送殷商的國運了!天命不再屬於商國,我們該怎麼辦?”商紂反問道:“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由上天決定了嗎?”祖伊感歎道:“您的過錯太多,商國真的要滅亡了!”於是出逃而走。不過,《清華簡·耆夜》對此的主角有不同記載,提到滅黎的是周武王而非周文王。不管怎麼樣,黎國是在商末被周滅亡了一次,但似乎周又恢複了黎的社稷,成為周的屬國。春秋時期赤狄崛起,黎國被赤狄潞國滅亡。前594年,晉國滅亡赤狄後又接回了黎侯,但之後黎國曆史不見記載,應該是在春秋後期被晉國吞並。
赤狄(皋落氏、廧咎如、潞國、
甲氏、留籲、鐸辰)、長狄(鄋瞞)
國名:皋落氏
方位:今山西垣曲
姓:隗
建立:?
滅亡:前661年滅於晉獻公
國名:廧咎如
方位:今山西太原
姓:隗
建立:?
滅亡:前588年滅於晉景公
國名:潞
方位:今山西潞城
姓:隗
建立:?
滅亡:前594年滅於晉景公
國名:甲氏
方位:今山西長治
姓:隗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