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柳崇,河東解縣人,為人端方雅致,頗有氣量,也頗有學行。他初出仕時,任太尉主簿,尚書右外兵郎中,不久就在官場中嶄露了頭角,引起了上層統治者的重視。
當時,河東、河北二郡長期為了轄境問題發生爭執。由於有爭議的地區有富饒的鹽池,又有一條十分重要的有名通道——虞阪。因此,兩郡的官吏和百姓,都不願意將那塊地區割讓出去。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裏,郡與郡之間、百姓與百姓之間,紛紛攘攘,爭訟不休,一直鬧到京城的禦史台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魏孝文帝久聞柳崇善於處理此類複雜事務,便派他去審理這一專案。他通過仔細考察爭議地區的曆史歸屬和現實情況,妥善做好兩郡官民的疏導工作,平穩地處理了雙方多年的紛爭。兩郡的官民上下,都表示願意停止訴訟。這樁麻煩案件的辦妥,更加提高了柳崇的聲譽。
後來,他升遷為河北太守。他剛到河北郡上任,就發生了一起郡民張明丟失馬匹的案件。縣令費了好大力量,也沒有查出盜賊,卻抓了十幾個行跡可疑的嫌疑犯。但究竟誰是盜馬賊,仍然難以斷清。案子就這樣送到了郡裏。柳崇也覺得漫無頭緒,難以審理。想來想去,他考慮好了一個可以試試的辦法。
柳太守把那十多個嫌疑犯逐一叫上堂來,先是一個個從頭到足仔細觀察,然後開始同他們逐個談話。可是,他一個字也不提張明丟馬、捉賊破案的事。他和顏悅色地向他們問長問短,問他們家住哪裏,家裏有幾口人,父母還在不,有兄弟幾個,子女幾個,又問他們在家以何為生,今年農村收成怎樣,交納多少賦稅,家裏的日子過得如何,等等。嫌疑犯們一開始都十分緊張,經過同太守一番平靜、和緩的對話,心裏沒有鬼的人,言談不再拘束,情態也逐漸自然、放鬆起來。多數人隨問隨答,侃侃而談,看不出有什麼心理負擔。但柳太守也發現有兩三個人神情詭秘,故作矜持,說話吞吞吐吐,生編硬造,顯然是為了掩蓋自己身上的某種不肯讓人知道的東西。
經過對嫌疑犯們的辭色的細微觀察,柳崇的心裏已經明白大半。然後,他才開始轉入審案正題。他集中力量對那幾個表現極不正常的人進行嚴厲審問。在他的淩厲而有力的追問下有兩個人的精神防線終於崩潰,再也無法抵賴,隻得承認是他們合夥盜走了張明的馬,為首的賊人叫呂穆,盡管他奸猾狡黠,到底還是暴露了真正麵目,受到了國法的懲處。柳崇的智謀幹練,使得郡內匪人畏服,社會秩序帖然安定。
(《魏書·柳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