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曲
仙緣
第一卷
梅竹之戀
第一章
遙遠的歌謠
1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桂西白話民謠。睇:看)
相傳清光緒年間,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南方取得進展後,便大舉向越南北方進犯。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十三日,法軍六千人在孤拔率領下,向駐防SX今河內西北)的清軍和黑旗軍陣地發動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初時,清軍尤其是黑旗軍,在劉永福(劉二)的率領下,利用有利地形,加上當地百姓的協助,多次擊退法國侵略軍的進犯。有一回,劉永福根據法軍多次用騎兵從河邊平坦地域進犯的態勢,發動軍民趕織幾百隻雞籠,隱埋在河灘與陣地前。那天,孤拔又派百餘名騎兵進犯。待敵騎兵進入伏擊圈,清軍和劉永福的黒旗軍一齊向敵軍開火。敵騎兵大亂陣腳,到處亂竄,陷入雞籠陣中,弄得人仰馬翻。清軍和黒旗軍乗機衝鋒,殺入敵陣,喊殺聲震天,把百佘名敵軍殺得片甲不留,俘獲百多匹戰馬。這就是劉永福留名青史的雞籠陣戰例。以後,由幹清廷的避戰求和戰術以及後方太遠,清軍連戰失利,法國乘勢要挾,光緒十年(1884)四月十七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並聲明將北圻清軍撤回邊界。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啟用老將馮子材為GX軍務幫辦,重行部署軍力。次年的3月23日,法軍將領尼格裏率領2000名法軍,分3路向鎮南關進犯,第3天中午,攻占了東嶺的3個堡壘,並向長牆進逼。長牆是鎮南關的屏障,是埋葬敵軍的墓地,豈能讓敵軍占領?馮子材即向寧明、龍州、東興的駐軍求援。龍州不僅派了一半的駐軍從正麵助戰,而且派少量的軍力與地方團軍、鄰國的民軍一起,由兩國的邊界線進發,包抄和截斷敵軍的後路,以實施攻擊。馮子材正麵頑強地抵抗,左、右、中3方麵的援軍相繼到達,投入了左、正、右3麵的戰鬥。尼格裏4麵楚歌,2000多人馬死傷過半,結果丟兵棄甲,突圍回逃。馮子材即率軍乘勝直追,至4月2日,先後攻克了文淵、驅驢、涼山、屯梅和穀鬆等地,取得了曆史上威振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黑旗軍也在臨洮大敗法軍。中國軍隊的節節勝利,使河內法軍異常驚恐,準備逃竄。法國茹費理內閣亦因戰敗倒台。
劉二打番鬼
越打越好睇……
這是當年鎮南關大捷後中國邊民口頭創作的一首民謠。開始隻在憑祥一帶傳唱,不久,即在寧明,東興,龍州廣泛傳頌。再後來,這首民謠就翻過邊界,在越南靠近中國一方的地域傳誦開來。以至穿過時空,傳誦到以後的百多年的歲月——它見證了法國侵略軍給中越兩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亦是中越兩國軍民抗法戰鬥偉大勝利的頌歌!
2
光緒十二年(1886),蘇元春被欽命為GX邊防督辦。在此以前的幾年,法國占領者,為了實現它的建立“東方帝國”的夢想,曾力圖將具有戰略意義的金龍峒(今金龍鎮)劃歸越南。金龍境內,有七隘三村,均以壯話命名。七隘是:梗蕩、淩檠、梗疾、梗吉、梗重、梗峒、孔村。三村是:裏板、龍保、板孔。實為能攻能守的戰略要地。到任後,蘇元春為了加固邊防,在龍州境內建築了77座炮台,金龍峒就建3座。其中一座建在梗吉隘的山頂上。他派了一個營300多名邊防軍駐守金龍。
梗吉隘在隴吉屯的東邊。翻過山隘就到板桑寨——即是高山和平地之間的明仕峽穀之域了。
隴吉屯,顧名思義,隴者,群山包圍之地也;吉,壯話,即木鞋的一種,別的木鞋是用木頭做的,而這裏是用竹板做的;屯,屯兵之地——原來這個山隴無人居住,官軍走後,人們才從別的地方陸續遷來,撮合成一個寨子,取名隴吉屯。屯子東南西皆山,有關隘可通外地,隻有北麵略平,直通鎮府所在地——金龍峒。這裏的山多是石山。山尖峋嶙。山山有溶洞。炮台山南側有兩個分別取名為隴室和隴房的小山隴。小山隴裏長著熱帶雨林,樹高林密,流水潺潺,棲居著猩猩猿猴巨蟒等各種動物。它們的東南麵緊連著幾百裏隴崗原始森林——今已辟為國家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隴吉屯,能活能攻能退,自然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