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
1
——在駐屯部隊的幫助下,隴吉屯成立了文化夜校、男女籃球隊和秧歌隊。阿濤被部隊指定為文化夜校的教員和男籃隊的隊長,女籃隊長由伊伸擔當。秧歌隊隊長則由阿苟擔當。如是,幾乎每天下午收工後,男女籃球隊都在球場上練球;晚飯後,就到屯中的鼓樓裏上文化課,然後練習唱歌和跳秧歌舞,搞得山寨紅紅火火,沸沸揚揚,熱鬧非凡……
——縣人民政府批準,金龍創辦了金龍中學,招收兩個班學生。阿濤成了該校第一批學生。恰時,金龍鄉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與金龍街解放紀念一起搞慶祝活動。之前,曾舉辦了歌頌新中國、歌頌中國共產黨的征文大賽。阿濤被學校推薦參加,結果其征文被評為第一名。慶典那天,正值星期天又是趕墟日,阿濤回屯裏同秧歌隊員們一起到金龍街上參加慶祝活動。秧歌隊是分兩排行進的。阿濤和伊伸排在最前頭。在鑼鼓的助威下,隴吉屯的秧歌隊扭著各種舞姿,行進在大街上,成為一道新鮮亮麗的亙古未有的風景。而阿濤和伊伸兩人和諧的配合,時而剛勁時而柔美的動作,更奪走了多少青年男女那既羨慕又嫉妒的眼球。
慶典大會是在街頭大榕樹旁舉行的。進行幾個程序之後,到頒獎時,主持人念到甘國的名字,阿濤跳上主席台,鞠了一躬,接過獎品,轉身向觀眾們亮示,會場上乃至街畔上均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
帥哥——!好樣的!
那是隴吉屯的帥哥——阿濤!
不少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用更大的分貝標新立異地喊著。生怕他人不知道阿濤是隴吉屯的帥哥一樣。
此時,阿濤紅著激動的臉,邊舞動著獎品,邊朝他的秧歌隊走來。伊伸亦似乎挺激動,迎上前去,接過阿濤手中的獎品,在他的臉上抹了一下——要不是當著全會場上的眾人,她非親他一口不可的!
不過,此時此刻,阿濤和伊伸已充充實實地感覺到,從有生命以來,再沒有什麼時候比眼下更榮耀更驕矜的了!
不久,金龍中學的壯、漢、苗、傣等幾個民族的同學,開座談會,座談各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翻身做主人的感受以及民族地區的急劇變化。阿濤把座談會寫成一篇報道,寄給g市日報,不就被采用了。阿濤成了該報的通訊員。被同學們稱為金龍壯家的第一位記者、作家。
當期,阿濤被選為金龍中學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第二年被選為該校學生會主席。
2
——解放的第二年,別的地方進行土地改革,金龍隻進行土地調整,對原有的土地進行麵積核實,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這是一個複雜、繁瑣而又細致的工作。開始,屯裏要農德懷幫助屯長農紹幸完成這一工作。實施幾天後,質和量都沒有達到要求。那隻好起用阿濤(甘國)了。阿濤根據學過的代數和幾何圖形的運算知識,在具體實踐中,依據土地不同的形狀,采用多角形相加和特殊形狀則用補割法的測量方法,準確地量出了每一丘地的麵積。經驗收,合格率達百分之百。阿濤這次突出的表現,給寨人和上級人民政府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誠然,丈量的那些日子裏,阿苟、阿裏、阿二和伊保、伊彭、伊伸等同輩男女,都傾盡了全力幫助——諸如幫拉繩子,登記數據,核算等,給阿濤以莫大的鼓舞和欣慰。阿濤是永遠不能忘懷的……
——第三年的春節期間,金龍鄉和周邊鄉,恢複了儂垌節。
儂垌節是金龍鄉和周邊鄉的傣族(後稱長衣壯族)的一個濃重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五至十五,由規模較大的寨子輪日舉行,每個寨子一天,由板多寨(初五)起頭,橫田寨(十五)結尾。儂:是傣話,也是壯話,下的意思。垌,是田垌。儂垌就是下田壟的意思。儂垌節就是春耕生產開始的慶典節日。這一天清晨,舉辦寨子就選一快平坦的大田塅,每家依次擺上一張矮飯桌子,陳列糖果、年粽、糍粑、茶酒等供品,燒上蠟燭和煙香,再請佛公主持祭祀活動。佛公身穿袈裟,彈奏天琴,口念佛經。念完後,即給黃牛和水牛的“代表”披紅,牛角上粘上各色糯米飯,由佛公趕著,寨人跟在佛公後麵,環繞幾排桌子走一圈,燒焚紙錢,佛公祁禱上天今年賜予百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宣布儀式結束。接著是文娛表演(如獅子上台、武術比賽、山歌對唱、拋繡球等)。當天,周邊山寨,幾乎傾寨參加,樂而忘返。有的人當夜就落寨為客,喝酒作樂之餘,就對唱山歌,通宵達旦,第二天早飯後,又跟這個寨子的人趕赴另一個寨子參加該寨舉辦的儂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