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不存在中間地帶,中小型企業的比例低於其他主要新興市場。這些小型、有活力的創業公司對於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的崛起至關重要,但它們在俄羅斯幾乎不存在。這是一個由受到良好保護的國有巨型企業和你從未聽說過的夫妻店組成的經濟。

在發展經濟學中有一句老話:富有的國家創造豐富的產品。韓國和中國台灣生產高科技產品,韓國打造了包括三星和現代在內的全球消費品牌。莫斯科證券交易所沒有一家上市公司是大型全球製造公司。對於第一個把人類送上太空、在經濟學和科學領域產生了27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可悲的結果。俄羅斯企業並不是重要的國際競爭者,甚至在伏特加等國家標誌性產品方麵也是如此。今天全球排名前五的伏特加品牌沒有一個屬於俄羅斯。

另一個簡單卻往往被忽視的差距是地理因素。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20個國家之一,實際上隻有5座城市擁有足夠的人口和收入來吸引全球知名品牌。看一下馬格尼特公司為自己設置的挑戰。從門店數量來說,馬格尼特公司是俄羅斯最大的零售商(超過4000家門店)。這家公司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食品便利店開始,拓展到出售“一個家庭所需要的一切”的“超級市場”。馬格尼特公司以每8小時開設一家門店的非凡速度進行擴張,目的是讓年收入實現40%~50%的增長。但是俄羅斯隻有800個城市,而且其中隻有12個城市的人口超過百萬,馬格尼特要在那些隻有5000居民的小城鎮中尋找開業點。分析者認為,有時候他們最終隻是在比棚屋大不了多少的建築上掛上自己的門店標誌。供應這個四處延伸的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物流挑戰,冷藏食品卡車需要奔赴橫跨5000英裏領土的數千個網點。

俄羅斯的財富和權力越來越向莫斯科集中,政府對企業也施加了越來越多的控製。俄羅斯現在有100位億萬富翁,僅次於中國(115位)和美國(412位)。居住在莫斯科的億萬富翁就有69位,在全世界的城市中是密度最大的。雖然俄羅斯的經濟規模(1.8萬億美元)和股市規模(總市值7850億美元)大約是中國的1/4,其億萬富翁擁有的財富卻幾乎是中國億萬富翁的兩倍,並且麵臨的競爭更少。2011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顯示,曾在2006年排名前10的俄羅斯富豪中仍有8人入選,很多人都來自那些在20世紀90年代以低價獲得了葉利欽甩賣的大型企業的利益集團。

當然,億萬富翁的變化之少應在意料之中,因為有近80%的俄羅斯億萬富翁加入了商品行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在這些業務中,政府的保護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成敗,如果與政府有關聯的富豪們把靠山照顧得很好,就可以多年延續這些利潤豐厚的合約。在石油和原材料行業之外,俄羅斯產生的財富較少。在億萬富翁之下,俄羅斯缺乏一個比較富裕的階層。盡管俄羅斯億萬富翁的數量世界排名第三,但百萬富翁的數量甚至沒能進入波士頓谘詢公司所做排名的前15位。中國億萬富豪的人數世界排名第二,百萬富翁人數則排名第三,有110萬人。

許多局外人通過追隨大亨在俄羅斯參與這場投資遊戲。他們試圖揣摩出石油產生的利潤流入各家口袋的多少,然後把賭注押在那些跟當前政權關係最密切的富豪身上。在2011年提供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花旗銀行的一位分析師試著去說明“租金”——對壟斷利潤的蔑視性行話——在俄羅斯正在如何流動,有多少流向了選民,有多少投入了經濟發展,有多少“被寡頭攫取”。然後這篇報告建議客戶“緊跟那些成功獲得租金流的寡頭”,並挑選出一些它認為占據有利地位的公司。

這是投資者在新興市場中常犯的一個典型錯誤。追隨大亨聽上去是利用可靠消息的聰明做法,但是存在巨大的風險,因為政權一旦倒台——這會發生得非常突然——有些大亨的財富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這在那些把賭注押在跟有權勢的領導人有密切聯係的巨頭和公司之上的投資者中反複發生。這些領導人包括泰國的他信(在2006年的政變中下台)和埃及的穆巴拉克(在2011年的民眾抗議中下台)。

俄羅斯經濟缺失的另一環是銀行業。與歐洲相比,俄羅斯幾乎不存在現代銀行業。銀行體係被一家大銀行主宰,而且俄羅斯人很少在國內進行投資,因此很難得到任何形式的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幾乎不存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僅占大約3%,是新興市場中最低的。大多數俄羅斯人用現金買房子。小企業的商業貸款利率為15%~20%。俄羅斯的貸款總量非常少,在國內生產總值當中的比重接近埃及這些窮得多的國家。金融業跟尼日利亞等前沿市場非常相像,而跟其他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