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2 / 3)

最終確定“十國”概念的是清人吳任臣。他在編撰的《十國春秋》的序言中就說得很清楚:他撰《十國春秋》是“若歐陽五代史附十國世家於末”。顯然,吳任臣是效仿了歐陽修《新五代史·十國世家》的編排體例。其中微小的差別僅僅在於個別政權稱謂的變化。他把“十國”中的“南平”稱為“荊南”,把“東漢”之名改為“北漢”,這乃是借鑒了《宋史》的提法,並根據稱謂習慣作出的更改。而對於他舍棄李茂貞割據政權而選擇南平的進入“十國”的原因,他解釋說:“或謂李茂貞據岐兩世,父子相傳,以諸國相衡,是為荊南之匹也,茲進南平而黜岐者何?蓋史從前文,亦仍十國世家之舊雲爾。”其取舍的標準仍然是參考了歐陽氏“十國”之說的觀點,“史從前文”而已。即便如此,吳任臣在編撰行文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這個問題,流露出對李茂貞割據政權的看重和偏愛,如《十國春秋》卷三七就雲:“(前蜀)乾德六年(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是時,帝令樞密使宋光嗣置酒召(李)嚴從容問中國事,嚴對曰:‘前年皇帝建大號於鄴宮,自鄆趨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猶三十萬,東漸於海,西極甘涼,北懾幽陵,南跆閩嶺,四方萬裏莫不臣妾,而淮南楊氏,承累世之強,鳳翔李公,恃先朝之舊,皆遣子人侍,稽首稱藩,至於荊湖、吳越,修貢賦,劾珍奇,願自比於列郡者,至無虛日。’”(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三七《前蜀後主紀》,中華書局,1983年,541頁)從這段史料看來,鳳翔李茂貞政權儼然與淮南並稱,至於荊南、吳越,明顯要比岐國的地位低一些。但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所知的“十國”的提法就這樣正式固定了下來,成為一種稱謂範式。時已至今,李茂貞、劉守光等其他割據政權的相關研究似早已湮沒於塵封的曆史長河之中。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史家都認同“十國”的提法,“十國”之說也存在爭議。例如,宋人路振在編撰《九國誌》時,隻把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南漢、閩、東漢(北漢)、楚等政權列為“九國”,並沒有將南平編選在內。而明代淩迪知在撰寫《萬姓統譜》中的《曆代帝王姓係》時,統計出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據政權有十三家,除“十國”之外,其中秦(李茂貞)、燕(劉守光)、西夏(李仁福)三國也列在其中,相對而言這還是比較接近於客觀史實的。還有明人方以智在《通雅》卷十七中也提出了質疑,雲:“吳楊行密都廣陵,唐李異後稱江南,都金陵,遷豫章,複都金陵。前蜀王建成都,後蜀孟知祥。吳越錢繆錢塘,閩王審知福州,漢劉隱廣州,楚馬殷潭州,今長沙。荊南高季興南平,即江陵。北漢劉曼,五代史日東漢,太原。後王延政以建州稱殷,即閩也。以梁初論之,天下為十一國”。(方以智,《通雅》卷十七《地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通雅》將閩、殷分論,認為是“十一國”,也不讚同“十國”之說。

將這一曆史時期最早並稱為“五代十國”的也是歐陽修,他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中稱“五代十國,稱帝改元者七”。其後,史家劉恕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擬十六國春秋。”也將“五代十國”並稱,為《宋史》所記。(脫脫,《宋史》卷四四四《劉恕傳》,中華書局,1977年,13119頁)後人據此也逐漸開始將本來所稱的五代,連及“十國”,將那段分裂亂世並稱為“五代十國”了。

話古說今,想來“十國”之說延續至今,如今大多數人已不願再去爭論五代之外的地方政權到底該不該被稱為“十國”或“十國”到底應該包括哪些政權了,而更願意把它當成一種習慣或者約定俗成的提法,作為這個紛繁曆史時期的稱謂。

四、敦煌寫本P.3445《偈法門寺真身五十韻》

瞻禮喜成悲,傷嗟不遇師。壙因益曩劫,大寂俱掩尼。神光分皎皎。雁塔起巍巍。弘願無偏儻,從後請不疑。人天重敬禮,神鬼悉交馳。大海人難睹,騰波世莫窺。供僧添聖福,稱像等毫厘。鐵綱牽沙岸,金甌出水湄。輪王忻卻得,將師盡忘疲。震旦國絕大。岐陽地不卑。累朝曾出現,近代盛修持。萬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緇。任從將火試,幾回陷金錘。皓色豈能並,晶光盡總虧。真身無點魘,球璧有瑕雌(疵)。安福樓前現,天涯海畔知。懿宗親禮處,軍主見同時。截舌還能語,剜筋複舊肥。石光呈瑞質,木有寶燈儀。塔主重修建,檀那各舍資。才召運人力,早已感神祗。一夜風雷吼,五更砂石吹。不勞人力置,自有聖賢為。海得龍王護,藥叉將主司。聖燈瞻處有,光相應心祈。鼓樂喧天地,幡花海路歧。秦王偏敬仰,皇後重心慈。禮佛躬親到,齋僧偏樣綏。教坊呈禦製,內外奏宮詞。馬壯金鞍促,人輕玉勒移。到來心躍躍,回首意返遲。睿旨遙瞻禮,皇情雅合規。隻憑香火力。消得國災危。禱祝風(烽)煙息,憂希稼穡滋。金經雕豈易,寶偈顯難思。工匠勞心力,宸聰亦手胝。眾緣沾士庶,萬卷放僧尼。芝草生高壟,醴泉清流地。紅霓呈瑞色,白鶴唳嘉奇。真相非生滅,凡情每自欺。茫茫迷旨趣,劫劫擬何之。達即全無體,玄微隻在茲。縱饒心稍轉,又被業追隨。願智應難滿,勝緣寧每期。不言同哽虎,寧遇類盲龜。像法承衣蔭,聲光以漸衰。盛筵難際會,逢善莫推辭。學寡漸黃絹,才荒誤色絲。感恩頻灑淚,泣諷五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