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調味品中,鹽素有“百味之王”的美稱,在人類日常生活中,鹽也是不可缺少的食品。中國有句古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的重要性。鹽的製作與使用起源於中國,這段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做調味品。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尚書·說命》裏有這樣的記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用來配製美味的羹湯。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
至於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法確切說法。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曆了極其漫長的歲月。我國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嚐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嚐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儲量最多的是海水。海鹽也是最早被人類開發利用的鹽種,時間可追溯到上古傳說時代。根據文獻記載,宿沙氏是海鹽生產鼻祖,正是他“煮海為鹽”才開始了人們對海鹽的利用。
相傳,早在遠古時期,炎帝神農氏屬下有一部落居住在今膠東半島。部落裏有位少年叫瞿子,他聰明而勇敢。在一次突發的狂風暴雨中,瞿子的母親和許多鄉親被海中的惡龍奪去了生命。為替母親和鄉親們報仇,瞿子決定把大海煮幹,製伏海中的惡龍。以後,每天清晨,瞿子用陶罐舀海水來煮。
時間一久,瞿子發現每次把一罐海水煮幹後,罐底總要留下些白色、黑色、紅色、黃色、青色的顆粒。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燒的燃料不同,煮出的顆粒就不一樣。紅鬆木柴煮出紅顆粒,蘆葦煮出白顆粒,青楓木煮出青顆粒……這些柴草燃燒時,煙灰裹在蒸氣之中沉入罐底,形成不同顏色的顆粒。但鹹澀的味道卻一樣。人們給它起名叫龍沙。自此以後,部落首領帶頭,安排大量人力專門煮海。過了許多年,這個部落的首領年紀大了,他任命瞿子擔任首領。炎帝知道此事後,詳細詢問了瞿子煮海夙興宿眠的經過,封瞿子所在的部落為夙(宿)沙氏。夙就是早,宿則代表晚,意思是這個部落從早到晚煮鹽十分辛苦,因此就賜這一氏族名夙(宿)沙。夙(宿)沙氏族的首領瞿子就被封為臣,專門負責煮海製鹽了。
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不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
海鹽等食用鹽在被人類廣泛開發出來以後,迅速成為人們重要的調味品,不但如此,它還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鹽,成為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人類生活永遠無法與之分割。
科海拾貝
我國鹽的資源很豐富,所產食鹽主要有海鹽、井鹽、池鹽、礦鹽等。食鹽又可分為原鹽(粗鹽)、洗滌鹽、再製鹽(精鹽)。原鹽是從海水、鹽井水直接製得的食鹽晶體,有苦味;洗滌鹽是以原鹽用飽和鹽水洗滌的產品;把原鹽溶解,製成飽和溶液,經除雜處理後,再蒸發,這樣製得的食鹽即為再製鹽,多作為飲食業烹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