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倫和造紙術--公元105年(1 / 1)

即使作為一個現代人,即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相信你也很難想象:一堆亂麻,一塊破布,一張樹皮,也能造出潔白的紙。而我們的祖先卻在千百年前實現了這樣偉大的創舉。紙能傳承文明、傳播知識、傳遞情感,它的出現讓世人終身受益。

說到紙的發明,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其實,嚴格地說,蔡倫隻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有了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隻是當時的紙還很粗糙,質量較低,不便於書寫。蔡倫改進了原有的造紙技術,創造性地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為大規模地生產和使用紙開辟了道路。|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蔡倫的宦官,在和帝時被提升為中常侍,侍奉在皇帝身邊,傳達詔令,負責管理文書。後來,他又兼任尚方令,掌管皇宮裏的手工作坊,專門為皇帝監造各種器具用品。由於蔡倫經常接觸詔令、文書,所以他對各種書寫材料的缺陷了如指掌,他希望能研究出一種比較完美的載體,解決人們書寫的問題。綜合分析了各種書寫載體的優缺點,蔡倫對新的載體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首先就是要求輕便,其次就是要經濟實惠。

在一次出行的時候,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一起來到了城外的一個小山穀。大家正玩在興頭上的時候,突然看到蔡倫蹲在一邊不動了。從一出來,他就顯得心事重重的。大家出來都很開心,隻有他一個人東張西望的。他到底蹲在那裏看什麼呀?大家走過去一看,蔡倫正拿著一個破布一樣的東西看得出神。

“這是什麼破東西呀,有這麼好看嗎?”一個小太監笑著說。蔡倫好像沒有感覺到大家都圍了上來,依舊一個人聚精會神地把手中的東西翻來倒去地看。這個東西薄薄的、濕漉漉的,好像棉絮一樣。“快扔了吧,快扔了吧……”一個小太監從他手裏把那東西搶過去,正要往水裏扔。蔡倫趕忙抓住他的胳膊,說:“別扔,別扔!我找到了……”

蔡倫從小太監手裏把那片東西搶過來,跑到一個老農身邊問:“請問,這片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呢?”老農笑笑說:“這東西河裏多得很!都是些沒用的東西,樹皮、爛掉的麻布,還有破漁網,長時間在水裏泡著,被太陽曬著,時間長了就成這樣了。”

蔡倫看了看手中的東西,想到了縑帛,縑帛就是由細小的絲線織在一起的,所以輕薄且不容易鬆散。現在這片東西不也是一樣的嗎?但是材料卻十分常見,成本也低。

於是,一回到宮內,他就和工匠們一起動手研究起來。他們先把樹皮、破布頭、舊漁網什麼的切碎,放在水裏泡。然後把雜物過濾掉,把剩下的物料放在石臼中搗成白漿。最後用竹席把白漿挑起晾幹,揭下來就是紙了。

公元105年,蔡倫把他監造的第一批紙獻給了漢和帝。漢和帝先用手摸了摸,又在上麵寫了幾個字,覺得非常好用,進而讚不絕口。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在民間廣為流傳。公元116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他造出的紙,被人們稱為“蔡侯紙”。

以後中國的造紙術先後傳到了朝鮮、日本。大約在唐朝,造紙術又傳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傳至歐洲。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曆史的進程。全世界人民都感謝勤勞、智慧的中國人這項偉大的發明創造。

科海拾貝

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它的成熟與完善是建立在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反複實踐的基礎上。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做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複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