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隆平--公元1930年-(1 / 1)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米神”。他尋找到“雄性不育株”,開啟了雜交水稻王國豐產增收的大門,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饑餓找到了有效的辦法,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擺脫饑餓以求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曆朝曆代的各個君主,都擁有著同一個夢想--解決糧食問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千克提高到了800千克。這奇跡要歸功於袁隆平。

1960年罕見的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臉色蠟黃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和家人也經曆了饑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根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裏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

但是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逐個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係,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並不畏懼,他認為,雄性不育係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質資源,“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於是,袁隆平邁開了雙腿,去稻田裏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從未報道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讓他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袁隆平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中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係、保持係(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複係(恢複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係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麵積、大幅度的增產。

後來,又經過了8年艱苦研究,到1974年種子終於配製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製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湖南推廣,隨即在全國遍地開花結果,當年推廣雜交稻208萬畝,增產幅度全部在20%以上。

袁隆平並沒有滿足,他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係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兩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係法為主的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係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係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近年來,袁隆平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和傳授技術。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科海拾貝

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當選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