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嫦娥一號”登月--公元2007年(1 / 1)

“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它是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不僅使中國成為世界第5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也使我們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向實現邁出了裏程碑式的一步。

嫦娥工程”就是中國的探月計劃,它經過長期準備、10年論證,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該工程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攜帶“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嫦娥一號”開始奔月之旅。它首先將被送入一個橢圓形地球同步軌道,這一軌道離地麵最近距離為200千米,最遠為5.1萬千米,探月衛星將用16小時環繞此軌道一圈後,通過加速再進入一個更大的橢圓軌道,距離地麵最近距離為500千米,最遠為12.8萬千米,需要48小時才能環繞一圈。此後,探測衛星不斷加速,開始“奔向”月球,經過約114小時的飛行,在快要到達月球時,依靠控製火箭的反向助推減速。在被月球引力“俘獲”後,成為環月球衛星,最終在離月球表麵200千米高度的極月圓軌道繞月球飛行,開展拍攝三維影像等工作。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麵圖像,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麵圖像是由"嫦娥一號"衛星上的CCD立體相機獲得的。它采用線陣推掃的方式獲取圖像,軌道高度約200千米,每一軌的月麵幅寬60千米,像元分辨率120米。中國第一幅月麵圖像共由19軌圖像製作而成,位於月表東經83度到東經57度,南緯70度到南緯54度,圖幅寬約280千米,長約460千米。2007年12月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測數據,包括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麵圖像局部三維景觀圖。2009年3月1日16點13分10秒,“嫦娥一號”完成了所有使命之後,精準撞擊月球。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在政治、科技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上來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體現了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相關的尖端科技,是中國發展實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國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資源、實現科研創新、增強國家競爭力等一係列遠大目標的決心與行動。“嫦娥奔月”的成功,還意味著在國際空間開發和探測上,我國會占有一席之地並且具有發言權。

從科技領域來看,“奔月”的成功將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中國基礎科學的全麵發展。月球探測將推進宇宙學、比較行星學、月球科學、地球行星科學、空間物理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又將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

“嫦娥一號”獲取的大量科學數據,將提供給國內外科學家研究分享。這將有助於推進宇宙學、月球科學、空間物理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發展,並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得到更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學發現。

科海拾貝

中國探月計劃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麵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