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峽工程--公元2008年(1 / 1)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中國長江中上遊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1919年,孫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他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談到了對於長江上遊水道的改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出的一支長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遊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但由於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這個計劃暫時被擱置了。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準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標誌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了正式施工準備階段。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8年。一期工程為5年(1992-1997年),主要工程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二期工程是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進行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

在修建過程中,施工人員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力爭早日完成這項舉世矚目的工程。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全麵竣工。2007年6月11日,右岸22號機組投產發電,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第一台發電的機組,標誌著三峽水電站三期工程開始發揮效益。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號機組投產發電,這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最後一台發電的機組。至此,三峽水電站26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三峽工程的建成,給長江中下遊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俗話說:“萬裏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流經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裏,是糧庫、棉山、油海、魚米之鄉,是長江流域最為富饒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要商品糧棉和水產品基地。而荊江的防洪問題,是當前長江中下遊防洪中最嚴重和最突出的問題。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不僅對荊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且對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在發電方麵,三峽水電站每年的發電量相當於4000萬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發出的能量,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

在航運方麵,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上遊與中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鬥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遊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遊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

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麵都居於世界前列。它不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科海拾貝

關於三峽建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麵:有利影響主要在長江中遊,包括減輕洪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燃煤對環境的汙染,減輕洞庭湖的淤積等;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還對稀有物種、滑坡、陸生動植物等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