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三 生物顯微鏡的使用(1 / 2)

一、實訓目標

(1)了解生物顯微鏡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2)熟悉生物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二、實訓原理

生物顯微鏡(以下簡稱為顯微鏡),是用來觀察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結構的儀器。雖然電子顯微鏡已經問世,但是,目前在一般的科學研究和教學中,顯微鏡仍然是重要的、較為精密的生物觀察儀器。

1.儀器結構

為了正確操作、妥善保管和維護顯微鏡,使之延長使用年限,必須了解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一台顯微鏡包括機械部分和光學部分兩大部分,現分述如下。

(1)機械部分

①鏡筒是一個金屬長筒,筒口上端安裝目鏡鏡頭,下端裝有鏡頭轉換器和物鏡鏡頭。

②鏡頭轉換器是安裝在鏡筒下端的一個旋轉圓盤。鏡頭轉換器上有3個或4個孔,分別裝有低倍或高倍物鏡鏡頭。

③粗準焦螺旋位於鏡臂的上方,可以轉動,以便使鏡筒能上下移動,從而調節焦距。

④細準焦螺旋位於鏡臂的下方,它的移動範圍較粗準焦螺旋小,可以細調焦距。

⑤鏡座是位於鏡臂下方、呈馬蹄形的金屬座,用以穩固和支持鏡身。

⑥鏡柱上連鏡臂,下連鏡座,可以支持鏡臂和載物台。

⑦鏡臂上接鏡筒,下連鏡柱,呈弓曲形。它是顯微鏡上的手握之處。

⑧傾斜關節位於鏡柱和鏡臂連接處的活動關節,可用於調節鏡臂的傾斜度,便於觀察。但是在使用臨時裝片觀察時,禁止使用傾斜關節,尤其是裝片內含酸性試劑時嚴禁使用,以免汙損鏡體。

⑦載物台是放置玻片的平台。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各有一個彈性的金屬壓片夾,壓片夾是用來壓住載玻片的夾子。較高級的顯微鏡,在載物台上常具有推進器,它包括夾片夾和推進螺旋,除夾住切片外,還可使切片在載物台上移動。

(2)光學部分

①目鏡:它是插在鏡筒頂部的鏡頭,是由一組透鏡組成的,它可以使物鏡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例如5×、10×、15×、20×。

②物鏡:它安裝在鏡頭轉換器的孔上,也是由一組透鏡組成的,能夠把物體清晰地放大。物鏡上刻有放大倍數,例如10×、40×、60×等。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倍數乘以物鏡倍數。

③反光鏡:它在聚光器的下方,有平麵和凹麵兩種鏡麵,兩麵反射光線的強度不同。平麵鏡反射平行光線,它的反射強度較凹麵鏡弱。人們可以按需要翻轉反光鏡。

④聚光器:是由凹透鏡組成的,它可以集中反光鏡投射來的光線。在鏡柱前麵有一個聚光器調節螺旋,它可以使聚光器升降,用以調節光線的強弱,下降時明亮度降低,上升時明亮度加強。

⑤虹彩光圈:又稱可變光柵,由多數金屬片組成,在較高級顯微鏡上具有此裝置。使用時移動其把柄,可控製聚光器透鏡的通光範圍,用以調節光的強度。虹彩光圈下常附有金屬圈,其上帶有濾光片,可調節光源的色調。

⑥遮光器:簡單的顯微鏡無聚光器和虹彩光圈,而裝有遮光器。遮光器呈圓盤狀,上麵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光圈)。光圈對準通光孔時,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2.工作原理

為了便於說明原理,我們簡單地把顯微鏡看作由兩塊凸透鏡組成,靠近被觀察物體的一塊叫做物鏡,靠近眼睛的一塊叫做目鏡。被觀察的物體AB放在物鏡的焦距以外,靠近焦點的地方。這樣在物鏡的另一側就生成一個放大、倒立的實像A′B′。這個實像正好落在目鏡的焦距以內(因為是實像,對目鏡來說就相當於一個物體了),目鏡再將它放大一次,最後生成一個倒立(對原物而言)的虛像A″B″,供眼睛觀察。由此可見,物體被顯微鏡的光學係統做了兩次放大。

實際上,物鏡和目鏡(尤其是物鏡)都是很複雜的透鏡組。

三、實訓內容與步驟

(1)生物顯微鏡是精密的光學儀器,從顯微鏡櫃中取出時,一定要按操作規程進行,即一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住鏡座,嚴禁單手握住鏡臂走動。顯微鏡使用前要平放於使用者前方偏左的位置上,鏡座應距桌沿6~7cm。用擦鏡紙輕輕擦拭目鏡和物鏡,若有髒物,則用擦鏡紙蘸少許二甲苯或無水乙醇擦拭幹淨,並用紗布擦拭顯微鏡的機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