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級潛艇
“鱘魚”級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89米
艇寬:9.65米
吃水:7.9米
排水量:3640噸(水上)、4640噸(水下)
人員編製:107人
動力裝置:1座S5W2型壓水反應堆,總功率為11100千瓦
的2台蒸汽輪機
最高航速:20節(水上)、30節(水下)
潛深:400米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鱘魚”級是美國第四代核動力攻擊潛艇,它采用了先進的水滴形艇型,原設計裝的BQQ-2型聲納改裝為BQQ-5型,使艇長增加了3米。該潛艇盡管排水量小,武器裝備與“洛杉磯”級相差無幾,但艇體比以往的攻擊型潛艇大,攻擊能力也有所增強,其位於艇中的4具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捕鯨叉”反艦導彈、“薩布洛克”反潛導彈和MK係列魚雷,總數為23枚。
性能優勢
“鱘魚”級潛艇從1963年至1975年共建造37艘,它的指揮台圍殼較高,圍殼舵的位置較低,這樣可提高潛艇在潛望鏡深度的操縱性能。它可在北極冰下活動,裝有一部探冰聲納。為了有利於上浮時破冰,圍殼舵可以折起。該級潛艇服役後陸續進行了一些改裝,有些安裝了消聲瓦,有些裝載了深潛救生艇,有些還安裝上了蛙人運輸艇,而具有兩棲攻擊的輔助作戰能力。雖然“鱘魚”級的設計使用壽命為30年,但隨著美海軍的戰略調整,多數艇已經提前退役,現已被“洛杉磯”級取代。
“洛杉磯”級潛艇
“洛杉磯”號攻擊核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109.7米
艇寬:10.1米
吃水:9.8米
人員編製:142人
排水量:6082噸(水上)、6927噸(水下)
動力裝置:1座通用電氣S6G型壓水反應堆,2台25900千瓦齒輪傳動渦輪機
最高航速:20節(水上)、32節(水下)
潛深:450米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類發射管,“普羅維登斯”號之後各艦加裝12具MK—36戰斧巡弋導彈垂直發射管,“斯克蘭頓”號之後各艦並備有水雷
“洛杉磯”級是美國海軍第五代攻擊核潛艇,也是世界上建造批量最大的一級核潛艇,它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主要承擔反潛、反艦、對陸攻擊等任務。首艇“洛杉磯”號於1972年1月8日開工,1976年11月13日服役,最後1艘“夏延”號於1996年3月服役,持續時間長達20餘年,才最終完成了這一數量高達62艘的龐大造艦計劃。其中從1985年8月開工的“聖胡安”號開始,“洛杉磯”級後23艘做了較大改進,性能又有進一步提高。
自身優勢
與“鱘魚”級相比,“洛杉磯”級艇長增加了20.7米,艇體外形更適合高速行駛,並增裝了一種極小的帆罩。最初幾艘“洛杉磯”級潛艇的升降舵位於帆罩上,但這卻影響了其在北極海域的破冰能力,因此在“聖胡安號”以後都將升降舵改置在艇艏,一些電子裝備也裝置在升降舵附近。所以,後期的“洛杉磯”級皆具有北極航行的破冰能力。
強大的武裝
“洛杉磯”級潛艇具有強大的武裝,包括魚叉導彈、戰斧導彈,以及傳統的線導魚雷,自“普洛維頓斯號”以後的“洛杉磯”級潛艇還加裝12具垂直發射器,可在不減少其餘武器數量的情況下,增載12枚戰斧巡弋導彈。“洛杉磯”級中有很多艘執行過一些非常受矚目的行動,如“格魯頓號”就參加了1980年4月4日至10月8日間完成的,以潛航狀態巡航世界一周的潛艇行動。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也有多艘“洛杉磯”級潛艇以潛射戰斧巡弋直接參與攻擊伊拉克的任務。
“俄亥俄”級潛艇
“俄亥俄”級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170.7米
艇寬:12.8米
吃水:10.8米
排水量:16600噸(水上)、18700噸(水下)
人員編製:155人
潛深:300米
動力裝置:1座由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S8G型壓水反應堆
最高航速:28節(水上)、30節(水下)
武器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MK48反潛魚雷及戰斧巡航導彈,24具“三叉戟Ⅰ”或“三叉戟Ⅱ”彈道導彈垂直發射筒
“俄亥俄”級是美國第四代戰略導彈核潛艇,也是迄今各國海軍中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其攜載導彈的數量、導彈彈頭的分彈頭數量、戰鬥威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和作戰範圍等都居世界首位,是美國與蘇聯爭奪核優勢的“殺手鐧”,被稱為“當代潛艇之王”。
型號簡介
“俄亥俄”級的首艇“俄亥俄”號於1974年開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到1997年9月總共建造了18艘。分別為“俄亥俄”號、“密歇根”號、“佛羅裏達”號、“佐治亞”號、“亨利·M·傑克遜”號、“亞拉巴馬”號、“阿拉斯加”號、“內華達”號、“田納西”號、“賓夕法尼亞”號、“西弗吉尼亞”號、“肯塔基”號、“馬裏蘭”號、“內布拉斯加”號、“羅德島”號、“緬因”號、“懷俄明”號以及“路易斯安那”號。根據《美俄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條約》規定,到2000年以後,該級隻保留14艘,其餘彈道導彈核潛艇將全部退役。
威力驚人
“俄亥俄”級不僅是性能最為先進的一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上裝備導彈最多的潛艇。該艇主要武器是24枚“三叉戟Ⅰ”C4型或“三叉戟Ⅱ”D5型導彈潛射對地攻擊核導彈。“三叉戟Ⅰ”C4型潛射彈道導彈為星體慣性製導,射程7400千米,載有6—10個分導彈頭。“三叉戟Ⅱ”型導彈射程11000千米,載有14—15個分導彈頭。這些威力驚人的核彈,可以在半小時內摧毀對方200—300個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戰略目標。
由於該艇是專門用於攜載“三叉戟”型導彈的潛艇,所以人們又將“俄亥俄”級稱為“三叉戟”導彈核潛艇。除了安裝導彈外,它還裝有4座MK—68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重型線導魚雷。
隱藏高手
“俄亥俄”級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好、生存力強和攻擊威力大。它下潛一次可連續在水下航行幾個月不用上浮,不僅能夠悄悄地接近敵人的領海或近海海域,也可以在較遠的海域進行巡邏。如果攜載導彈的射程達到10000千米以上,則可以進行全球攻擊,也就是說,呆在自己國家的港口內或水下就能把核導彈發射到任何敵對國家去,既能攻擊別人,又可保證自己的安全,可謂是兩全其美。目前,具有這種水平和能力的潛艇也隻有美國的“俄亥俄”級。
噪音處理
“俄亥俄”級在降低噪音方麵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采用了自然循環壓水堆,降低了中小功率機械的噪聲,並在機械裝置上安裝了新型減震器;在噪音大的設備上加裝了隔音屏蔽和空氣隔層等。同時,還采用了新型的慣導係統、改進的衛星導航和聲納導航係統,使潛艇在導航精度、係統可靠性和抗幹擾方麵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高昂的造價
“俄亥俄”級的造價非常昂貴。首艇“俄亥俄”號在1985年的平均單艇造價為11.78億美元,二號艇“密歇根”號的平均造價為19.42億美元。1988年,“三叉戟Ⅰ”導彈每枚1260萬美元,“三叉戟Ⅱ”導彈每枚3110萬美元。1982年售給英國海軍的72枚“三叉戟Ⅱ”導彈和係統共計59億美元。
“海狼”級潛艇
“海狼”級潛艇技術檔案
艇長:107.6米
艇寬:12.2米
吃水:10.67米
排水量:8060噸(水上)、9142噸(水下)
人員編製:134人
動力裝置:1座S6W型壓水反應堆
最高航速:20節(水上)、39節(水下)
潛深:610米
武器裝備:8具660毫米發射管,可發射潛艦導彈,戰斧導彈垂直發射管,共可攜載50枚各型導彈和魚雷或者100枚水雷
“海狼”級是美國繼“洛杉磯”級後研製的,它是美國曆史上噸位最大的一種高性能攻擊型核潛艇,共有3艘,分別是“海狼”號、“康涅狄格”號、“吉米·卡特”號,可執行反潛、反艦、對陸、布雷、護航等多種任務,被世人譽為“21世紀的核潛艇”。
研製背景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蘇聯核軍備競賽十分激烈。美海軍認為“洛杉磯”級潛艇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垂直發射筒和拖曳陣聲納占用了較多的壓載水艙容積,降低了生命力;魚雷管數量少,反潛能力有限等。另外,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長期在北極冰層下活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為了保證美國在核動力攻擊潛艇上的優勢,美海軍在70年代末決定發展新型攻擊型核潛艇“海狼”級。
外形特征
首艇“海狼”號於1989年10月開工,1995年6月24日下水,1997年7月19日開始服役。在外形設計上,“海狼”級打破了美國核潛艇長寬比不斷增大的傳統,將其縮小為8.5,並采用了“大青花魚”號試驗潛艇的小長寬比水滴線型,這種艇型可以提高航速,改善機動性,有利於艙室布置和增加隱身性能等。
下潛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