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戰鬥機4(1 / 3)

美國康維爾F-106“三角標槍”戰鬥機

F-106A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68米 機長:21.57米 機高:6.18米

最大起飛重量:17350千克 實用升限:183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440千米/小時 航程:3700千米

動力裝置:1台普·惠公司J75-P-17 渦噴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機炮,4枚雷達製導的AIM-4E 或紅製導的AIM-4F“超蒼鷹”空-空導彈,或1枚AIR- 2A“妖怪”,或1枚AIR-2B“超妖怪”核火箭彈

在許多人眼中,康維爾F-106“三角標槍”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全天候戰鬥機。這種飛機由F-102A發展而來,起初的編號為F-102B,後來由於在機身結構上作了較大的改進,並換裝了發動機,最後才命名為F-106。該機於1955年開始研製,1959年7月交付美國空軍使用,在美國空軍服役29年後,於1988年退役。

康維爾的勝利

F-106的研製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美國空軍需要一種極速和升限都超過蘇聯新型洲際轟炸機的先進超音速截擊機。1951年7月,美國空軍在研究了6家公司提供的9種方案後,宣布康維爾、洛克希德和共和三家公司繼續研製。三家公司都相信自己能夠獲得合同,於是將設計全麵推進到模型階段,後來空軍認為同時維持三項平均發展計劃,成本過高,便取消了洛克希德的項目。隨後,共和公司研製的AP-57在試飛中達到了4馬赫的高速(24384米的高空),這在20世紀50年代絕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飛躍。由於AP-57的高速性能,使美國空軍擔心其背後會有一係列隱患。在綜合考慮後,他們最終選擇了康維爾F-106的原型機。

武器裝備

F-106的導彈都容納在寬大的腹部武器倉庫內,包括1枚攜帶1500噸當量核彈頭的道格拉斯MB-1“妖怪”無控火箭,4枚AIM-4E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或AIM-4G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妖怪”火箭掛載在彈艙後半部,由能夠產生16600千克推力的錫奧科爾公司研製的TU-389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在沒有製導的情況下完全依靠1500噸核彈頭的巨大威力保證摧毀。“獵鷹”導彈既可以齊射也可以成對發射。由於AIM-4F的氣動射程大於雷達傳感器的搜索和跟蹤距離,因而紅外製導的AIM-4G是攻擊快速運動目標的首選。

逐步淘汰

從1972年開始,F-106“三角標槍”所裝備的防空司令部所屬中隊逐漸被F-15所替代。由於不再擔任空軍主要職責,F-106被轉到空中國民警衛隊。1972年4月3日,蒙大拿州空中國民警衛隊186中隊接受了首批“三角標槍”。最後一個裝備F-106的空軍中隊是駐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的119中隊。在美國空軍完全放棄“三角標槍”後,1988年8月,119中隊也將自己的最後一架飛機贈送給了航空維護與重建中心。在漫長的服役生涯中,F-106曾創造了美國空軍曆史上單發飛機最低事故率紀錄。

美國F-111“土豚”戰鬥機

F-111E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9.20米(後掠角16°時) 機長:22.40米

機高:5.22米 實用升限:21340米

最大起飛重量:41500千克 最大轉場航程:100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340千米/小時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六管機炮,備彈2000發。機身彈艙可帶炸彈或核彈。

機翼下有8個掛架,可帶小型核彈、炸彈、火箭彈和外掛油箱以及導彈等

F-111“土豚”戰鬥機是美國通用動力和格魯曼公司聯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變後掠翼飛機。該機具有航程遠、載彈量大、可全天候攻擊的特點,主要用於在夜間和不利氣象條件下執行常規和核攻擊任務。在“土豚”研發之初,為了滿足空軍和海軍不同的作戰要求,曾研製了A、B兩種不同型號。其中F-111A為空軍型,以對地攻擊為主;F-111B為海軍型,以對空截擊為主。前者的主承包商是通用動力公司,於1962年開始設計,1967年10月首批生產型正式交付使用;後者主要由格魯門公司研製,1965 年5月第一架原型機試飛,但因性能不達標最終於1968年停止發展。從此,F-111成了純粹的空軍型飛機,不過F-111B的技術最後卻用在了F-14“雄貓”上,也算是浴火重生了。

結構特點

F-111戰鬥機采用並列雙座雙發、上單翼和倒T形尾翼結構形式。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變後掠機翼,後掠角的變化範圍為16°—72.5°,其優點是可以改善超音速飛機的起落性能,兼顧高、低速之間的氣動要求,擴大飛機的使用範圍。機身為半硬殼式金屬結構,基本結構材料為鋁合金,蒙皮為蜂窩夾層壁板。在載荷集中和高溫部位采用了合金鋼和數字合金,其可載燃油量為14515千克,能夠進行空中加油,受油口在座艙後的機身頂部。

彈射技術

F-111“土豚”戰鬥機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其獨特的彈射裝置最值得一提。它采用了整體彈射座艙,艙內包括飛行員、全部儀表和降落傘完全密封,可在水上漂浮。在彈射救生時,“土豚”的座艙內會彈出一個塑膠護罩,能將飛行員和彈射座椅全部包裹起來,使飛行員免受彈射時強大的氣流衝擊。同時這一設計還可以保證F-111的飛行員在零高度、零速度或2.5馬赫時安全跳傘,甚至在飛機落水後也可以彈射。不過,由於這種彈射裝置過於複雜,後來的彈射技術已不再采用這種設計。

家族成員

“土豚”有F-111A、F-111C、F-111D、F-111E、F-111F、EF-111A、FB-111等幾個型號,各型共生產了約600架。其中,F-111F 在機腹安裝了“寶石平頭釘”紅外瞄準吊艙係統,能支援各種激光/紅外/電視製導武器。1986 年,F-111F首次參加了空襲利比亞的戰爭;1991年又參加了海灣戰爭,它的寶石路激光目標指示吊艙在平坦的沙漠中能輕易發現伊拉克坦克,並用激光製導炸彈攻擊,取得不錯的戰績。據統計,在23天的時間內,F-111F 總共完成了664架次轟炸任務。

美國麥克唐納F-101“魔術師”戰鬥機

F-101A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2.10米 機長:21.54米 機高:5.49米

最大起飛重量:23000千克 轉場航程:344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1963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500米

動力裝置:2台J57-P-55渦噴發動機

武器裝備:3 枚AIM-4E或AIM-4F空-空導彈,2枚AIR-2A無控空-空火箭彈(核彈頭)

作為美國空軍20世紀50、60年代的主力裝備,麥克唐納公司的F-101“魔術師”戰鬥機曾經是那個年代性能最可靠、通用性最強的飛機之一。該機在美國空軍曾作為戰鬥機、遠程護航機、遠程截擊機、支援戰擊機、照相偵察機和戰術核攻擊機使用,被譽為美軍的“空中多麵手”。雖然F-101最初是作為遠程護航機設計的,但在整個服役過程中,F-101很少真正擔任這一角色,但卻歪打正著成為一款出色的戰術偵察機。

設計緣由

20世紀50年代,美國空軍裝備了B-47和B-52遠程轟炸機。在這兩種轟炸機研製伊始,麥克唐納公司就為其試製了與其匹配的遠程護航戰鬥機——XF-88。但是美國空軍對B-47和B-52的自身防禦能力估計過高,並沒有對麥克唐納的XF-88戰鬥機予以重視。朝鮮戰爭中,美軍很快發現,保護B-29的F-86戰鬥機無法有效阻止米格-15對其的攻擊,而且由於續航力有限,F-86無法為B-29提供有效護航。因此,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明確表示需要一種性能優良的遠程護航機。隨後,洛克希德、北美、諾斯羅普、共和及麥克唐納公司都遞交了研製計劃。1951年5月,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被麥克唐納公司加大了尺寸和加強了動力的XF-88遠程護航戰鬥機獲得了美軍的訂單,這便導致了F-101“魔術師”戰鬥機的誕生。

性能特點

F-101於1957年開始裝備部隊,1961年停產,各型共生產了807架。A型為遠程護航戰鬥機,B 型為雙座遠程截擊機,C 型是由A 型發展的低空戰鬥轟炸機,RF-101A為戰術偵察機,RF-101C是由C 型發展的戰術照相偵察機。該機裝有2台J57-P-13 帶加力燃燒室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機翼後掠角為35°。全動水平尾翼裝在垂直安定麵上部,副翼位於薄機翼(相對厚度百分之五)沿翼展方向的中部。機身內裝有4門20毫米M-39 機炮,外部掛架可掛3 枚休斯“蒼鷹”空-空導彈和2束拆翼飛航式火箭彈。其中,長機頭的RF-101A 曾創造了1940千米/小時的世界速度紀錄。

曾經的“妖中妖”

20世紀60年代,美國曾向台灣當局提供過為數不多的RF-101C,用來執行對大陸的戰術偵察任務。該機在台灣空軍服役期間曾頻繁造訪大陸沿海地區,被人民解放軍稱為“妖中妖”。 RF-101C的行動軌跡通常十分隱蔽,一般以150米的高度飛躍台灣海峽,接近大陸時陡然爬升至11000米高空,並且快速接近偵察目標拍照,完成任務後很快撤離,整個過程時間非常短暫。雖然在60年代初,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已建成了覆蓋率較高的雷達情報網,但由於RF-101C在接近目標時高度較低,而且速度比較快,因而雷達部隊一般不能及時發現目標,即使發現也不能有效指揮戰鬥機進行攔截。此外,RF-101C“魔術師”11000米的飛行高度也讓大陸的高炮部隊望而興歎。

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4“鬼怪Ⅱ”戰鬥機

F-4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77米 機長:19.20米 機高:5.02米

最大起飛重量:28030千克

實用升限:18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414千米/小時

轉場航程:3184千米

動力裝置:2台通用電氣公司J79-GE-17加力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武器裝備:AIM-7“麻雀”空-空導彈、AIM-9“響尾蛇”導彈等

F-4“鬼怪Ⅱ”是美國原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現已並入波音公司)為海軍研製的雙座雙發重型防空戰鬥機,後來也被空軍大量采用。作為第二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F-4不但擁有良好的空戰性能,而且地麵攻擊能力也相當強。在20世紀60、70年代F-4是美國海軍和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參加過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也曾被美國空軍著名飛行表演隊——“雷鳥”裝備。盡管在實戰中F-4暴露了不少問題,甚至不乏血淋淋的教訓,但該機將空戰裝備的技術水平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並為後來大獲成功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研製奠定了基礎,因而在世界戰鬥機的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機載武器

F-4除了裝有1門20毫米機炮,可掛載4枚“麻雀”空對空導彈和4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對地武器有“小鬥犬”空對地導彈,“白眼星”、“幼畜”電視製導導彈,還可掛載各種常規炸彈及核彈。F-4的最大載彈量達7250千克比70年代末美國空軍部隊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F-16還要大,僅次於F-15“鷹”戰鬥轟炸機。

性能特點

F-4采用外翼上反、帶犬齒前緣、大根梢比、小展弦比的後掠式低單翼,機頭為大型雷達罩,垂尾與下反的平尾之間形成1200的夾角。這些特殊的外形特征,加上采用了噴氣襟翼等措施,使飛機著陸速度低、低速飛行時不易翼尖失速。當然,它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點,如大迎角機動性能欠佳,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起降時對跑道要求較高等。

小露身手

1965年,F-4投入越南戰爭,使空戰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上裝備的較為先進的雷達火控和武器係統使F-4“鬼怪Ⅱ”的空戰攻擊能力與以往美軍戰鬥機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中遠距離的攻擊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在這次戰爭中,F-4(包括F-4B/C/D三個型號)共擊落107架米格戰鬥機,占擊落飛機總數的78%以上。其中F-4D共擊落了44架米格飛機,包括12架米格-17、4架米格-19和28架米格-21。

搖身一變

美軍將F-4飛機的航炮拆除了,在航炮的位置上安裝上APR-38A係統,其安有定向/警戒電子計算機,可以在瞬間測定出雷達波和雷達波發射源的方位,同時能判斷出雷達對飛機威脅的程度。改進後的F-4攜帶的主要兵器有“百舌鳥”、“標準”和“哈姆”等反雷達導彈。其中安裝有“哈姆”導彈的飛機,被重新命名為F-4G,綽號“野鼬鼠”。1991年,“野鼬鼠”參加了海灣戰爭。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它配合F-15“鷹”戰鬥機對伊拉克進行了成功的轟炸。

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A-18“大黃蜂”戰鬥機

F/A-18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43米 機長:17.07米 機高:4.66米

正常起飛重量:15740千克(空戰) 乘員:1人

最大飛行速度:191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240米

動力裝置:2台F404-GE-400渦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120毫米機炮,2枚AIM-120導彈,2枚AIM-9導彈等

F/A-18是美國原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協同諾斯羅普飛機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艦載單座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攻擊機。該機是應1974年美國海軍提出的多用途戰鬥機(VFAX)計劃研製的。1975年,諾斯羅普公司的YF-17方案被海軍選中,這便是F/A-18的最初型號。但由於麥道公司在艦載戰鬥機研製方麵比諾斯羅普公司更有經驗,被選中為該機製造前機身、座艙、機翼、水平安定麵、起落架和阻攔鉤,以及全部飛機的總裝。最初計劃研製兩種單座型:即執行空戰任務的F-18和執行攻擊任務的A-18。因為這兩種型號非常相似,所以被統稱為F/A-18戰鬥機。第一架F/A-18原型機於1978年11月18日首飛,1980年5月交付美國海軍。後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等國也采購了這種飛機。

設計特點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氣動設計相當有特色:為了改善低速性能,它采用了小後掠角梯形機翼,而且前、後緣襟翼可以由計算機控製自動偏轉,改變機翼的彎度。機翼前麵和機身兩側都裝有大麵積的邊條。高速飛行時,邊條可以降低波阻;低速飛行時,邊條又可以提供渦升力和延遲機翼的失速。與眾不同的是,“大黃蜂”的邊條與機身結合部有一條長183厘米、寬10厘米的縱向開縫。它可以使邊條下方的機身附麵層通過縫隙流向機翼上表麵,從而改善發動機進氣道的氣流狀況。F/A-18原型機的外形與綽號為“眼鏡蛇”的YF-17型飛機極為相似,但為了彈射起飛和在航母上降落的需要,F/A-18的起落架被重新設計,後機身加裝了攔阻鉤,結構也相應地加強。

動力裝置

YF-17方案之所以能被美國海軍選中,一方麵是因為該機能容納比較大的機載係統,另一方麵還在於發動機的選用。其上裝備的F404型發動機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在加減油門時的反應很快,這使已經習慣了其他飛機上反應遲緩的發動機的飛行員頗為驚訝,也使飛行員在空戰機動中更得心應手地控製飛機的推力。如在10000米的高度上,F-18從850千米/小時加速到1700千米/小時所需時間不到2分鍾。

“大黃蜂”家族

“大黃蜂”的第一種生產型是F-18A,主要用於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第一架F-18A於1980年進行首飛,1983年擔負作戰任務,很快成為美國海軍戰鬥群的頂梁柱,共生產了371架。F/A-18B是A型機的教練機,串列雙座,可用於作戰,正式編號為TF/A-18A。F/A-18C是從1986財政年度購買的單座型,該型裝備了機載自衛幹擾儀、偵察設備、新的“空中通用救生係統”彈射座椅、新型機載計算機、飛行故障記錄儀和監視係統等。F/A-18D是C型機的雙座型教練機,它除了作為一種雙座教練機使用外,還是一種夜間攻擊機。F-18E/F是美國海軍最新型的戰鬥,由F-18C/D發展而來,其中E型為單座,F型為雙座,均采用隱身外形設計,包括原來的圓形進氣道改為方形,塗漆含有吸收雷達輻射的材料。F-18E/F電子設備有90%與C/D型通用,但增加了改進型火控雷達和機載電子設備,而且可帶多種更先進的攻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