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轟炸機1(1 / 3)

與眾星閃爍的戰鬥機相比,轟炸機則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轟炸機的發展曆史不及其他飛機悠久。事實上,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嚐試用飛機轟炸地麵目標。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駛一架“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千克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卻開創了空中轟炸的先河。

高速發展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更是加速了轟炸機的發展,使得轟炸機的載彈量、航速和航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戰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自1914年12月,俄國人用“伊裏亞·穆羅梅茨”轟炸機襲擊波蘭境內的德軍目標後,轟炸機開始以空前的速度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開始出現,這代表著轟炸機的發展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其中,尤以美國的B-29轟炸機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同時還向東京拋灑了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使十幾萬日本平民葬身火海。

發展趨勢

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種製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也大為提高,所以戰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能力較差的輕型轟炸機基本停止發展。自從中、遠程導彈出現後,戰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略轟炸機日益由其取代。70年代以後,隻有美國和蘇聯在繼續進行遠程超音速轟炸機的研製,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係統、地形跟蹤係統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可在複雜的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

不同分類

形形色色的轟炸機有點讓人眼花繚亂,但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仍然可將它們輕易地區分清楚。如按用途和任務性質分,轟炸機可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兩種;按載彈量分,轟炸機便有三類,其中10噸以上的為重型轟炸機,載彈量在5噸到10噸之間的為中型轟炸機,輕型轟炸機的載彈量隻有3噸到5噸;按航程分,3000千米以下的為近程轟炸機,3000千米到8000千米的為中程轟炸機,8000千米以上的為遠程轟炸機。

英國DH.4轟炸機

DH.4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2.92米 機長:9.35米 機高:3.05米

最大起飛重量:1784千克 轉場航程:70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3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6705米

DH.4飛機是英國為完成轟炸任務而設計的第一種轟炸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成功的飛機之一。這種飛機生產了近7000架,但大部分是為美國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還有成百上千架DH.4轟炸機可以使用,因此它們有很多在戰後加入了民間工作,有的作為郵遞飛機,有的用作定期班機,還有的用於撒播農藥。除此以外,比利時、希臘、日本和尼加拉瓜等國也在一戰中購買了部分DH.4轟炸機。

幾種改型

DH.4轟炸機的製造量很大,但並非全是轟炸機,有很多型號用於執行其他任務。如DH.4A型飛機一部分在英國陸軍航空隊服役,一部分用於早期飛越英吉利海峽的飛行;DH.4-2為救護飛機,這種飛機能夠運送2名重傷員;DH.4B為航空郵件機,該型有兩個翼尖著陸燈,前方的駕駛員艙則用於裝載郵件袋;而DH.4M-1和DH.4M-2是由波音公司和大西洋飛機公司合作研製的擁有鋼管機身的飛機。

英國DH.9轟炸機

DH.9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4.02米 機長:9.14米 機高:3.44米

最大起飛重量:2184千克 實用升限:6905米

最大飛行速度:202千米/小時

DH.9轟炸機是在DH.4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代頗具雄心意圖的產品,英國曾打算將其作為主力轟炸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盡管該機的發動機先天不足,但這種繼承了DH.4轟炸機的機翼、尾翼以及著陸裝置設計的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是憑借頑強的意誌,向世人證明了它的成功。

使用概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DH.9轟炸機扔過一些不帶炸藥的“炸彈”——它們在敵後散發宣傳傳單來擾亂敵方軍心,這可算是最早的心理戰戰例;1918年,第110中隊的DH.9飛機對德國的諸多城市投下了重達十幾噸的炸彈。此外,該機在馬其頓和巴勒斯坦還擔負過出色的海岸防禦和對齊柏林飛艇的巡邏任務。雖然DH.9轟炸機屬於應急之作,但它的確是那個時期最為成功的戰略轟炸機之一。一戰後,DH.9轟炸機被轉為民用或者銷往其他國家。

英國皇家B.E.2轟炸機

B.E.2c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1.3米 機長:8.3米

機高:3.4米 實用升限:3050米

最大起飛重量:1077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138千米/小時

B.E.2轟炸機是由英國航空器工廠的法恩伯勒總部在早期的B.E.1飛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首架B.E.2在1912年2月進行了首次飛行,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便開始服役。不過,最初服役的是非武裝的B.E.2a型,緊隨其後的B.E.2b型也沒有防禦性武器,但可攜帶1枚單獨的45千克炸彈或3枚較小型的炸彈進行轟炸。後來的型號雖然安裝了武器,但機動性能不佳。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B.E.2飛機最初作為一種校射機、齊柏林飛艇攔截機和輕型轟炸機使用,後因機動性差,被改用於訓練。戰後,大部分B.E.2進入英國剛形成的民用航空市場。

不斷改進

如果說B.E.2的前兩個型號B.E.2a和B.E.2b還不成熟,那後來的B.E.2c已經是一種性能非常穩定的飛機了,這使它非常適合執行偵察和轟炸任務,而且還是一種良好的齊柏林飛艇攔截機。但是該機的優點同時也是它致命的缺點——良好的穩定性使B.E.2c的機動性變差,而且B.E.2c僅在前方座艙內安裝1挺可轉動機槍的做法也使它的結構存在缺陷,因此後來的B.E.2d將機組人員的位置對換了一下,將觀察員放在了後座艙內,並增加了1挺前射機槍。

英國漢德利·佩濟O/400轟炸機

O/400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0.48米 機長:19.16米 機高:6.71米

最大起飛重量:6060千克 實用升限:2590米

最大飛行速度:157千米/小時

O/400轟炸機是由英國第一種重型轟炸機O/100改進而來的,於1918年初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從1918年至1919年間,漢德利·佩濟公司共生產了450多架O/400,其中400架在1918年停戰前就送到了皇家空軍手裏。該機除可以執行轟炸任務外,還可用於人員運輸或軍郵運輸等任務。

名副其實的重型轟炸機

O/400轟炸機在O/100 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多改進,最大的區別是O/400使用了動力更強的4台羅-羅“鷹”Ⅷ12缸V型發動機,同時改進了油路係統和散熱器,配備以壓縮空氣作動力的引擎啟動裝置等。這使O/400能夠攜帶大約一噸重的炸彈,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重型轟炸機。

參戰經曆

1918年8月,0/400轟炸機開始裝備英國獨立空軍的第97中隊,並開始參加作戰。同年的9月14日夜晚,40架0/400轟炸機攻擊了位於薩爾河的敵方軍事目標;1918年7月28日至8月8日之間,1架英國的0/400轟炸機首次完成從英國至埃及的航行;1918年12月,1架0/400轟炸機開始擔負起勘察埃及至印度的航線的任務。

英國漢德利·佩濟“黑福德”轟炸機

“黑福德”MK 1A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2.9米

機長:16.79米

機高:5.33米

最大起飛重量:771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2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6500米

“黑福德”轟炸機是英國皇家空軍的最後一種雙翼轟炸機,主要用於夜間轟炸。該機1933年開始服役,1939年退役。雖然服役時間相當短,但在20世紀30年代,卻是一種非常出名的轟炸機,它在漢頓航空慶典中的編隊方式就給在場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飛行的怪物

“黑福德”轟炸機的外形結構很有特點,它的上翼與機身固定在一起,這種布局在英國皇家空軍中顯得很不合常規,但卻使該機擁有了極好的起飛性能。另外一個古怪之處,便是飛機後方機槍手的可收放式“垃圾桶”形炮塔,該炮塔不是高於機身安裝在上邊,而是如筒狀垂直安裝在機身下方,而且炮塔內的空間非常小,隻有體形較小的機槍手才能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工作。正因為此,在許多人眼中,“黑福德”轟炸機成了“飛行的怪物”。

性能特點

“黑福德”轟炸機雖然身形巨大,但卻非常靈活,甚至能翻圈飛行。除此以外,它還具有驚人的結構強度,這對於轟炸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黑福德”有一個較大的機頭仰角,這使它在著陸時隻需要一個較短的滑跑距離和較低的觸地速度。但“黑福德”也有個缺點,就是它的敞開式座艙使機組人員暴露於自然環境下,當飛機在一定高度作戰時,會使乘員感到相當不舒服。

英國漢德利·佩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

“哈利法克斯”B.MkIII型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1.75米 機長:21.82米 機高:6.32米

最大起飛重量:29484千克 實用升限:7315米

最大飛行速度:500千米/小時

“哈利法克斯”是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進行夜間轟炸的骨幹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僅次於蘭開斯特轟炸機。除了轟炸,它還可以執行探路、救護、貨運、反潛巡邏和傘降間諜等各種各樣的任務。該機的原型機於1939年10月25日首飛,共生產了6178架,裝備過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軍隊,但卻沒有一架能夠完整地保留到今天。

性能優異

雖然“哈利法克斯”的炮塔在白天不能為其提供有效的防禦,但該機在夜間卻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利法克斯”轟炸機對歐洲出動了75532架次,投下了227609噸炸彈。即使不幸被擊中,超強的韌性和高強度結構往往能使它幸免遇難。在多次戰鬥中,該機雙尾翼式機尾不止一次在一半被擊落的情況下仍安全飛回基地。所有的“哈利法克斯”轟炸機都有一個裝有4挺機槍的尾部炮塔,用以對付專門從飛機後方進行攻擊的德國夜間戰鬥機。

英國漢德利·佩濟“勝利者”轟炸機

“勝利者”B.1型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3.5米 機長:35米 機高:8.6米

最大起飛重量:85000千克 實用升限:13700米

最大飛行速度:1014千米/小時

“勝利者”轟炸機的研製編號為HP.80。第一架HP.80在1952年中就已裝備完成,但因為漢德利·佩濟公司在拉德雷特機場的跑道不夠長,所以飛機被運往伯士康當,並在當年的12月24日進行了首次試飛。第二年6月,公司得到了25架該機的訂單。在此期間,漢德利·佩濟公司將該機正式命名為“勝利者”。

結構特點

“勝利者”轟炸機采用巨大的T 型尾翼以及月牙型的機翼設計,與“火神”和“勇士”戰鬥機相比,“勝利者”有更大的彈艙和更寬敞的機組座艙,這是因為勝利者的座艙一直延伸至機鼻。由於機鼻下麵有個非密封隔艙放置著高於機鼻的雷達,所以上麵的座艙很高,裏麵的機組人員的工作空間與飛行員幾乎在同一個平麵上,甚至飛行員的座位更低一些,這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其他轟炸機有所不同。另外,“勝利者”隻為飛行員配備了彈射座椅,雖然設計者最初是希望用一個整體式彈射艙來保證所有機組人員的安全,但高額的費用使這樣的設計最終流產。不過,在後來的改進中,由於加長了前機身,卻意外地提高了其他成員的逃生幾率。

與國防部開玩笑

1954年7月14日,第一架“勝利者”轟炸機在飛行中墜毀,它的失敗給第二架“勝利者”的研製提供了前車之鑒。當第二架“勝利者”於1954年9月11日在範堡羅航展完成完美的首飛後,它的桀驁不馴便逐漸表現出來。漢德利·佩濟公司的試飛員常駕駛這種新型戰機跟國防部開玩笑:在試飛完畢後故意與地麵指揮中心失去聯係,然後利用飛機高空高速的卓越性能突破英國的防空網。

主要型號

第一架生產型“勝利者”B.1型在1956年2月1日首飛,它安裝的是普利斯托-西德利公司的“藍寶石”MK202.7 渦噴引擎,機身加長了近1米,於1957年11月開始裝備皇家空軍。服役後的B.1型還經過兩次小改動,第一次是在機翼外段采取減重措施減少前緣的下垂,並在機翼上部加裝渦流發生器,用以改善附麵層品質,抑製氣流分離。第二次是改進了增壓艙,加長了尾錐用以安裝機尾告警雷達和電子幹擾設備。1955年底,漢德利·佩濟公司推出了B.1型的改進型B.2型,B.2型采用羅-羅公司的“康維”係列引擎,並因此將翼展加長了3.1米。1962年B.2型開始裝備皇家空軍司令部第3大隊。

英國維克斯“維梅”轟炸機

維克斯“維梅”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0.75米

機長:13.30米

機高:4.76米

最大飛行速度:16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2440米

航程:1450千米

動力裝置:1台羅·羅“鷹”VIII發動機

“維梅”是維克斯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國空軍研製的戰略轟炸機,其目的在於襲擊德國工業目標。原型機於1917年11月30日首飛,1918年11月11日停戰前曾有幾架被運往法國,遺憾的是沒有一架能夠參戰。“維梅”之所以能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完全在於其改裝型號在飛行上所創造的佳績。1919年6月14日,在倫敦《每日郵報》1萬英鎊的讚助下,英國飛行員約翰·埃爾庫克和領航員阿瑟·布朗冒險駕駛一架“維梅”從紐芬蘭的聖約翰起飛,曆時16小時27分橫跨北大西洋抵達愛爾蘭,第一次完成了自西向東中途不著陸飛越大西洋的壯舉。英國上下為此舉國歡呼,國王也特地為兩名飛行員授予了“騎士勳章”。

生產概況

“維梅”轟炸機采用等翼展雙翼機布局,機身為鋼管構架,分前後兩端。機翼為木製雙主梁式,兩翼之間用張線調節和加固。該機共生產了230架,到1919年7月才大批服役,一直使用到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維克斯公司還生產了43架“維梅”民用型飛機,其中約有40架賣給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