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喪葬歌(喪事薩朗)
羌族在古時候慣用火葬,《呂氏春秋·義嚐》中有記載:“羌氐之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不焚也。”大約在距今二三百年前改為土葬,唯凶死者用火葬。出殯那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嗩呐聲聲,哀歌綿綿。
無論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親屬圍繞死者跪拜,喝喪酒、唱喪歌,通宵達旦。喪葬歌主要表達對死者的哀悼、懷念之情,祝願死者的靈魂早日進入天國,同時也對逝者家屬表示安慰等。
在羌族裏,有一個傳統習俗,當寨子裏60歲以上的老人去世時,村民才會在寨子裏舉行喪葬祭祀活動。上麵幾首喪葬歌曲,曲調單純沉悶,曲調類型較少,速度緩慢,多采用變拍子,節奏自由,開頭常有歎息聲做前引,音域較窄,常在一個八度之內,旋律以級進為主。旋律線以上弧性為主,這與哀怨悲痛的哭泣聲調和內心情緒相吻合,能夠在祭祀活動中充分表達出人們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悼之情。
二、鍋莊舞曲
羌族同我國的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俗話說“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便是羌族人民的真實寫照。這首歌鍋莊(薩朗)舞曲充分表現了羌族人民在歡樂的節日裏載歌載舞的情景。
該歌曲為五聲徵調式,但最後三小節突然交替到宮調式。旋律進行以四度上揚為特色,表現了開朗、活潑的心情。節奏前密後疏,形成了一定的對比。這首歌曲短小精悍,具有極強的舞蹈性。
(薩 朗)黃銀善記譜詞意:妹妹愛唱愛跳,妹妹愛唱愛跳。
一邊唱一邊跳,妹妹愛唱愛跳。
該薩朗舞曲同樣也為五聲徵調式,薩朗在羌語中的意思即為“又唱又跳”。此曲旋律活潑、歡快,具有濃鬱的舞蹈性,從歌詞中我們仿佛可清晰地感覺到羌族姑娘婉轉動聽的歌聲與柔美靈巧的舞姿。
三、鎧甲舞曲
鎧甲舞廣泛流傳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聚居地黑水河流域的沙壩、赤不蘇地區及羌族聚居地理縣。鎧甲舞是一種身著鎧甲而跳的祭祀性舞蹈。它動作較為簡單,男子威武有力,女子靈巧輕盈,形成一種剛柔並濟的鮮明對比。其表演所唱的歌曲剛健雄渾,多為羌族典型的二聲部民歌。
這首二聲部樂曲曲調悠長,節奏鬆散自由,行腔中多見襯詞且有裝飾音行進於旋律間。旋律框架以加入變宮音的六聲徵調式為外殼,在旋律的進行過程中商與徵相交雜,以羌語吼聲烘托出古代武士莊重的節拍,濃濃地表現出羌文化中“鎧甲舞”獨有的風韻,向人們展示出一種難於言表的古羌文化的美感。
四、其他舞曲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流傳著“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的說法。羌族姑娘個個美麗大方、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的羌族姑娘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會通過歌舞來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
羌族的歌舞中包含著特定的文學內容,邊歌邊舞均結合具體的內容給予敘述的詞句,使歌舞的形象變得極為生動、活潑。羌族歌曲《羌家姑娘》正是以樸素而不乏華麗的表現方式,將羌家姑娘善良溫柔、美麗大方的形象展現出來,曲調婉轉、優美、動聽。
羊角花是羌族人民最喜愛的花,也是最具特色的花,它象征著羌族人民的古樸與純潔。相傳為了促使人間的羊角姻緣早日喜結連理,在每年四月羊角花開的時候,女神就會降臨凡間,藏在林蔭叢中唱情歌,以點燃青年男女心中的情火,吸引他們到林中唱歌跳舞,促使羊角姻緣成雙成對。
“帶著藍天的祝福,帶著白雲的問候”,羌族正是深藏在這川北群山之巔的雲朵中的民族。歌詞自然優美、通俗易懂,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那漬拉娜耶……”襯詞的運用,恰到好處,展現出了這片古老的羌族熱土深厚的文化生活。
“納吉納拉”是羌族人歌唱中最常用的歌詞之一,“納吉”表示“好男孩”,“納拉”表示“好姑娘”,這二者合在一起既是愛情的象征,又體現著民族世代相傳的深意。該曲為五聲徵調式,其旋律舒展緩慢,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伴隨著下滑音和語氣助詞,更能夠將心中的愛戀之情娓娓道出,開朗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