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在陝北、山東兩戰場積極挫敗蔣介石的重點進攻、斷蔣兩拳的同時,我軍依據豫北、晉南、晉察冀、東北等戰場各區的具體情況,相繼舉行戰略性反攻,大量殲滅了敵人,逐步收複了失地,從而有力地配合陝北、山東我軍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經過8個月的英勇奮戰,至1947年2月底共殲滅蔣軍25個旅,連同地方團隊共23萬餘人,不僅粉碎了蔣軍控製魯西南和打通平漢路、同蒲路的計劃,反而粉碎了蔣軍對整個晉冀豫解放區的進攻。
3月,蔣介石從晉冀魯豫戰場抽調17個旅去參加對山東和陝北的重點進攻,在該區僅剩下31個旅,連同地方團隊共有30餘萬人。在這些部隊中,大部遭我軍殲滅過或遭過我軍殲滅性打擊,戰鬥力較弱,兵源補充、物資供應特別是糧食供應困難,官兵生活水平受通貨膨脹影響而下降,士氣低落。在晉冀魯豫戰場,蔣軍由於兵力不足被迫轉入守勢,新的作戰方針是依托所謂“黃河防線”、交通要道和城鎮據點組織防禦。
由於連續作戰,劉、鄧部隊已相當疲勞,彈藥供給困難,俘虜占連隊人數的比重很大,且有些沒有經過很好改造,需要休整和補充。為恢複元氣,以利再戰,二三月間,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和地方部隊一部,用1個月左右時間進行了休整補充。經過休整後,部隊兵員更加充實,組織更加健全,體力得以恢複,士氣高漲,戰鬥力有了新的提高。
豫北原係蔣軍打通平漢路的前進基地,在蔣介石發動重點進攻後,則成為其聯係陝北、山東戰場的樞紐地帶,因而部署了較多的防禦兵力,並修築了大量的堅固工事。敵人將防禦重點放在平漢路和道清路交叉點的新鄉及其以北地區。同時,蔣介石為保障他的重點進攻,對晉冀魯豫解放區實行了蓄謀已久的“黃河戰略”,在花園口堵口使黃河回歸故道,構成從晉南風陵渡至山東濟南1000餘公裏的黃河防線,並得意地聲稱黃河水能頂替40萬大軍,妄圖阻止劉、鄧南渡支援陝北和山東作戰。
部隊休整基本完成,為減輕陝北、山東我軍壓力,就在胡宗南部侵占延安的當日,即3月19日,劉、鄧下達了舉行豫北攻勢的命令,重點打擊王仲廉部,打亂敵人聯係陝北和山東兩戰場的樞紐地帶的部署,吸引蔣軍增援豫北,策應陝北、山東解放軍作戰。
針對蔣軍在新鄉以北防禦工事堅固、回避野戰、懼怕黃河南北交通被切斷的特點,劉、鄧決定,先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新鄉、黃河鐵橋之間地帶,爾後視情況向敵軍縱深地帶發動,力求在野戰中殲滅王仲廉部,並相機奪取敵軍守備薄弱的城鎮、據點。
4月1日夜,劉、鄧主力圍攻整32師。至4月2日夜,攻占了汲縣城外圍多處據點,並攻占了東關。在關鍵時刻,劉榮宗叛變,原計劃受挫,僅王啟明率少數人員起義進入解放區,整32師退至汲縣城內。此時,王仲廉已將黃河南岸的整66師3個旅、整9師的第2旅和汲縣地區的整41師1個旅調至新鄉附近,焦作地區敵整3師2個旅已向新鄉地區集結。這樣,敵人在新鄉地區就有5個整編師10個旅的兵力(含在新鄉的第2快速縱隊),並有向汲縣前進的跡象。因此,劉、鄧決心結束汲縣作戰,另尋戰機。
在這一階段作戰中,劉、鄧共殲滅蔣軍5000餘人,解放了黃河以北平漢路以東,東西100餘公裏、南北70餘公裏的地區,摧毀並控製了平漢路、道清路50餘公裏,打亂了蔣軍的部署,迫使蔣介石將原擬山東戰場的整66師和整9師轉調豫北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