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盟、俄羅斯等經濟體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國家發展重心開始回歸實體經濟,並且加大對高端製造業、新興產業的研發投入,試圖再次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美國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為主抓方向,歐盟以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為主要抓手。為了在這些領域確立優勢,歐美對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等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目前中國風電發展放緩、太陽能光伏內外交困,大批新能源企業陷入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發達國家和中國在新能源這一戰略性產業上的競爭初見端倪,可以預見未來的競爭將更為殘酷。
中國的關鍵在於不是孤立和消極地看待氣候變化的挑戰,與之相反,要看到潛藏的經濟機會和製度收益,節能減排既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動力。可以預見的是,低碳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將成為各國新一輪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的重要“戰場”,而中國作為經濟大國和能源生產消費第一大國,必然要參與這一輪低碳產業的競爭。以“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已被人們視為“第四次產業技術革命”,中國可以利用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光伏、智能電網、電池等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盡早拓展國內新能源市場,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為中國新能源產業提供發展的空間,促進中國企業在“第四次產業技術革命”中搶占高點。通過國家支持和企業的努力,中國低碳經濟的核心產業群有望迎來持續、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一批優秀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
(三)爭取在國際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主導權
隨著《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結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8次締約方會議於2012年11月26日—12月7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在多哈會議上要對未來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安排。不會引發危險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已經被發達國家所利用,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所留下的排放空間非常小。隨著氣候變化的惡果不斷顯現,減排與發展矛盾的重要性也要逐步讓位於氣候問題解決的迫切性,可以預期圍繞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的國際博弈會越來越激烈,可能從根本上推動全球建立一套具有實質約束力的全球“深度”治理機製。
目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碳排放大國,中國的減排態度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固然是一種力量,也意味著中國必須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事關人類命運的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中國在國際談判中要充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發展空間。提高發展中國家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能力,在為自己爭取發展空間的同時,提升在國際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影響力。
首先,要求發達國家切實擔當起在國際氣候變化中減排、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麵的責任。根據測算,要實現全球升溫控製在最多2℃,發達國家到2020年要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至少減少25%~40%。但現在發達國家的承諾,平均隻有15%左右。中國應該要求發達國家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要做出減排承諾;沒有參加的,也要做出有可比性的減排承諾。此外,要求發展中國家切實履行資金和技術提供的責任。在截至2012年的3年時間中,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共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236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應對氣候變化,低於之前承諾的300億美元。根據《公約》秘書處的估算,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資金需求為每年1000億美元,這也是被發達國家普遍接受的一個數字,中國應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提供資金的責任。此外中國還應要求發達國家轉讓相關技術。據2007年5月4日IPCC的報告,目前已經具有大量的減排溫室氣體的技術,如果這些技術能夠得到廣泛利用,將可以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技術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中國應要求發達國家轉讓這些技術。
其次,中國應提出自己的2020年之後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履行減排義務的方案。鑒於中國已經是碳排放大戶,發展中國家承擔量化減排也已經是大勢所趨。根據德班大會協議,2015年之前將就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義務達成協議,並於2020年開始實施。2011年12月5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德班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明確表示,在具體明確條件下中國願意接受2020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薑克雋測算,根據現在的節能減排力度,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約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如果中國2020年就要達到峰值,顯然麵臨著巨大的節能減碳壓力”。中國應充分研究,提出符合自身利益,也能達到國際減排目標的減排方案。目前中國學者提出的三種可以作為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借鑒的方案。
第一種是李稻葵(2007)提出的“以發展路徑減排”方案。鑒於二氧化碳排放存在倒“U”型變化規律,根據各國發展階段可以測算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在不采取減排措施的情況下,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大大超過地球容納量,因此可以測算需要減排的幅度,各個國家都按照既定發展路徑,比正常情況下減少一定幅度的排放。這樣既考慮了各國的發展階段,又體現了共同減排的努力,符合《公約》“共同但有區別”原則。但對發展階段測算和減排幅度計算還需要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