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戰略
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後期,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歐國家先後爆發了次貸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低迷和負增長。這場危機使得美國經濟複蘇緩慢,歐洲可能陷於一個5到10年的衰退期,日本有可能重新陷入一個新的“失去的20年”;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南亞和非洲的一些較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則依然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歐美國家為了應對這種大格局的變化,開始抑製過去實施的“去工業化”的趨勢,進行重大的戰略型調整,實施“再工業化”,特別是重振製造業。而中國這樣的出口過度依賴於歐美的國家,也不得不進行重大的調整,從過去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向內需拉動轉變,特別是內部消費需求拉動的發展戰略。
從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戰略看,在對外經濟聯係方麵,除了從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轉向內需拉動的發展戰略外,還需要調整的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提升品牌影響力等方式來保證產業安全,提高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使中國逐漸從製造業大國轉向成為製造業強國;通過技術工藝的改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節能減排,減輕中國發展對世界資源環境的需求和消耗的壓力,為處理好資源環境方麵的國際關係創造條件。
一、產業結構變動規律和歐美曾經的“去工業化”
產業結構,總體上,是指農業、製造業、服務業之間的生產比例;下一層次是指各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生產比例。有時往往將工業內部的結構,狹義地稱之為產業結構。從組織上講,產業結構指行業中N個企業的生產規模和銷售額在市場中的集中度等狀況。
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後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過度“去工業化”,造成了物極必反的局麵,所以從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開始,又不得不進行新的“再工業化”的調整。
(一)不能違背產業結構變動的客觀趨勢
從總的產業結構看,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各國農業增加值從占GDP比重的85%左右逐步下降為5%以下,甚至更低到1%左右;部分地區和國家製造業增加值從占GDP比重的5%左右上升到45%,甚至更高一些,然後再下降,最終穩定在25%左右;服務業增加值由占GDP比重的10%左右,最後上升為70%左右。中國改革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地區將農業發展作為本地區的產業重點。如普遍能看到要求農民不要外出,安心種糧;“打造農業強省、強區、強縣”的文件、講話和導向。實際上,農業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弱勢產業。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曆程看,其創造財富比例和就業容量長期是下降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各地的發展意識和戰略才明確到了無工不富的工業化方麵。
從製造業內部結構一般變動趨勢看,一是同農業關係密切的以輕工業為中心的消費工業發展階段:表現為以紡織、農產品加工、卷煙、釀造等行業為主;二是重化工業發展階段:主要是基礎和裝備工業,能源、鋼鐵、機械製造、化工等行業主導;三是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以及大規模製造業發展階段,生產從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到洗衣機、電視機、冰箱、空調、汽車的所有產品;四是工業內部信息化、集約化發展階段:表現為信息化、智能化、自動流水線化、技術密集型、節能環保型等產業主導,出現了多媒體網絡、計算機、智能控製係統及其設備、精密儀器製造、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及其設備、航空、航天、核工業、清潔型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產業。
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有其變動規律:首先是傳統服務業,包括商業、旅店、餐飲和交通運輸業發展階段;其次是現代服務業,包括房地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發展階段;再次是公共社會服務業,包括工商服務業、法律服務、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社區服務業等發展階段;最後是信息化階段,包括工業服務、科技服務、物聯網、電子商務、電子金融等產業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