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貿易戰略下(1)(1 / 2)

三、以“價值鏈攀升戰略”增強製造和貿易競爭力

所謂“價值鏈攀升戰略”,就是深化對外開放,全麵提升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即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在我國逐步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推動技術創新、品牌培育、渠道建設和資源保障四維協同發展,綜合提升我國貿易和製造競爭力。

(一)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趨勢就是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絡的形成與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通過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絡有力地推動了自身經濟發展,成為了全球化最成功的受益者之一。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雖然在東亞的垂直生產網絡中我國影響力大大增強,但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仍然占據了價值鏈的主要增值部分。

1.全球化對我國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曆程中,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幾十年間,全球經曆了產業價值鏈的深度分割,各國不再單純製造出口品,而是負責製造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國際分工向產業內部的工序之間、向日益細化的鏈條和模塊之間的分工發展,諸如組裝、加工、設計、市場和分銷等不同的價值鏈環節進一步全球化布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積極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絡,發揮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迅速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和第一大出口國。

2.我國處於國際生產網絡的中心位置

在全球價值鏈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生產網絡。在這個生產網絡中,諸多東亞國家生產複雜的零部件並出口至中國,而中國對零部件加工並組裝為最終產品,最後這些產品主要被出口到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以信息產業為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接受了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中國在融入該行業全球價值鏈過程中接觸並逐步吸收了國內市場所不具備的先進技術,信息產業迅速成長為我國第一大工業部門,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中以IT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迅速提高,同時我國出口的IT產品精細程度已經與發達經濟體相仿。

3.全球價值鏈重心仍然分布在發達經濟體

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於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我國切入全球價值鏈的環節主要在於加工裝配階段,其結果是我國出口的大量高技術產品中發生在國內的價值增值比例很小,更多的價值增值發生在價值鏈上遊的國外研發和營銷環節,而這些價值鏈上遊環節更多是在發達經濟體。以計算機和電子設備為例,我國2008年出口額是美國的2倍,但我國該類出口產品中56%的價值增值是來源於國外,而美國出口產品中近90%價值增值都來源於國內。

(二)“價值鏈攀升戰略”的提出

由於全球價值鏈的形成,趕超國家的產業升級演變為三個路徑:一是傳統的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支柱到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為支柱的產業升級;二是沿著全球價值鏈的水平升級路徑,即在價值鏈的同一階段上提升生產效率、流程管理或技能密集程度;三是沿著全球價值鏈的垂直升級路徑,即從價值鏈的像組裝等低附加值環節向產品設計或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推進。

在前兩個發展路徑上我國的剩餘空間有限。我國產業結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已經迅速改變。按照行業衡量我國的出口結構,紡織服飾與雜項製品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占比已經大幅下降,機電產品和電子設備的占比顯示我國出口結構已經到達相當高的發展階段。而我國過去十年20%高增速的外貿出口最主要驅動因素正是原有出口產品或現有出口企業在單一方向上的出口數量擴張,這也說明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水平路徑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成就。

同時,我國出口貿易增長依賴數量的擴張卻缺乏產品的多元化與創新,已經成為製約我國製造和貿易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中第7、8、9大類產品占我國對美歐總出口的90%。其中:第7類為“按原材料分類的製成品”,主要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第8類為“機械及運輸設備”,主要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第9類為“雜項製品”,主要為勞動力密集型和輕工產品。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更易受到彙率價格波動影響,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更易受到收入需求波動影響。而2008年美歐總需求萎縮後,第7、9類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競爭力對我國出口的貢獻度加速降低,降幅大於更易受到需求波動影響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充分顯示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競爭力已經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國難以繼續依賴前兩個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