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21世紀中美各自的上(1)(1 / 3)

國家利益及其衝突

分析21世紀的中美關係,首先需要討論中美兩國的國家利益,以及這兩個大國由於堅持各自的國家利益,而相互之間發生利益的衝突。基於這樣的描述,才能較為準確地製定以此為基礎的戰略,以及雙方實施這些戰略博弈的代價和收益。按照避免兩敗俱傷,使雙方利益都最大化的思路,進一步據此來考慮兩個大國國際關係和戰略的協同。

一、21世紀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

國家,對於國民,它是一個集體;而對於國際社會,它又是個體。推而廣之到國際大家庭中,國家與國家之間,實際存在著全球國際主義思想和利他國行為,與國家利益主義思想和利本國行為。在國際關係實踐中,衝突、合作、協商和全球共治,及國際主義的利他國行為,總是建立在各國自己的國家利益主義和利本國行為之上。隻有存在各自不同的國家利益,以及由此而發生的行為,才會形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妥協、協調和合作等關係。因此,分析未來的中美關係,首先需要討論的是,未來中美這兩個大國,其各自的國家利益是什麼。

(一)21世紀中國國家利益的覺醒

20世紀50到70年代,全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壘時,中國曾經奉行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援助世界各國正義的革命鬥爭”等國際主義的理念。對於亞非拉歐也進行了抗美援朝、坦讚鐵路、援非醫療隊、扶持阿爾巴尼亞等利他實踐。但是,由於中國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的失敗,加上帶有一定的輸出革命的色彩,這種理念在70年代末被終止。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雖然理論上總結的不多,實際上對極“左”的國際集體主義和國際利他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中國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搞好,關鍵是提高自己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在國際關係中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思想分野上,中國向著國家利益主義理念進行了回歸。整個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為爭取中國應有的國家利益,進行了艱苦的奮鬥。

通常以為,國家利益就是滿足或能夠滿足國家以生存發展為基礎的各方麵需要並且對國家在整體上具有好處的事物。究竟什麼是國家利益?我認為應當從主觀意誌和客觀結果來界定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主體的是國家,是民族、人民、企業、家庭、黨派、政權等的集合體。從主體講,國家利益,實際上是國家這個主體對生存、安全、發展、繁榮和世界地位等的訴求,是一種主觀的意誌。從實際講,國家利益,是這個國家對這種主觀訴求見諸於行動,通過努力實現了的客觀結果。從這樣的角度加以區分,對我們深入研究國家利益是有益的。

國家利益,從內容講,非常廣泛繁雜,是關乎人民富裕,國家安全、強盛和國際地位,以及整個民族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事項。在21世紀還剩下的近90年中,中國核心的,大格局的國家利益,即利益訴求方麵的國家意誌,我認為主要有這樣一些方麵。

第一,在促進人民幸福方麵,21世紀中國第一位的國家利益,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創造和增加財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2050年,或者更早一點的2040年,爭取向中等發達富裕國家和地區標準看齊。前麵已述,按當前美元價格計算中國2012年人均GDP6094美元,分別為當年世界人均GDP10139美元的60%,為中高收入中國台灣地區人均GDP19888美元的30.64%,隻有高收入美國人均GDP49802美元的12.23%。在2040年時,如果中國GDP總量能達到90萬億美元,美國30萬億美元,屆時兩國假定人口分別為13.5億和3.5億,則中國人均GDP66666美元,相當於那時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美國人均GDP為85714美元,仍然比中國高出19048美元。

國家利益與個人和家庭利益是有區別的。但是,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的利益總和,是國家利益的基礎。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人民創業的自由,生活的幸福,生存和發展的安全。而一個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轉變,其國家利益就是不斷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

從內容上講,國家利益就是人民有體麵的事業、工作和寬裕的收入,有簡約但舒適的住房,國家提供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和福利,形成城鄉清潔生態優美的居住和工作環境。總之,國家利益就是使人民富裕起來,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是GDP的增加,未來中國國家的第一要務,還是一心一意發展經濟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