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基於國家利益之中美上(1)(1 / 3)

各自的戰略和行動

前麵我們分析了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及其衝突,本章將深入探討中美兩國在麵對國家利益衝突時所應當采取的戰略和行動。對於互不協調雙方所采取的戰略和行動,會帶來的投入、代價和收益暫不作考慮。

一、美國:確保未來全球領導地位的對中博弈

從曆史上看,美國為獲得其目前的領導地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獨立戰爭前,美國處於被英國等歐洲列強壓迫的殖民地的地位。美國向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出口農業產品、鐵礦及鐵等,英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等工業品。1783年,美國借著第二次工業化的春風建設國家製度和貨幣體係,加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戰爭消耗且出售軍火,美國在1900年GDP規模超過英國,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獲得與英國同等的製海權。

二戰期間,美國先是坐山觀虎鬥,後因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線。美國主要參與了對日戰爭,最終以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結束了太平洋戰爭,在核武器及其攻擊方麵樹立了其重要的戰爭主導國地位。戰後美國著力於完善現代國家製度、推動科技進步及鼓勵投資和創業,由此取得了一係列主導優勢:1944年7月,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形成了有世界競爭力的耐用消費品產業,特別是汽車製造工業;1956年底,扶助英國度過金融危機,使英國放棄獨立外交,追隨美國;冷戰時期,率領西方國家成立北約,與蘇聯對壘;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全球獨大的經濟軍事強國,主導許多國際事務,成為全球實際的領導國家。

通過美國從英國手中奪取全球領導地位的過程來看,它們同是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都相同,而美國並沒有因價值觀的一致而放棄爭取領導地位的國家利益。冷戰結束後,美國也並沒有因俄羅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放棄對它的遏製,俄羅斯並沒有成為西方國家的盟友,美國仍然時時防止其東山再起。因此,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衝突之間,國家利益衝突是首位的,意識形態不同是其次的;而且,有的國家往往以價值觀的不同,來解釋相互之間的矛盾,我認為,根本性矛盾仍然是國家利益的衝突,價值觀不同隻不過是實現其背後實際國家利益的借口而已。

時至今日、望及未來,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美國經濟低速增長、規模比例相對下降,而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經濟規模相對上升。在21世紀的世界史上,亞洲東部的中國將在經濟上崛起;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則會相對衰落。從經濟決定政治、實力決定地位的關係來看,美國充滿著其地位被中國所替代的憂慮,未來也可能經曆一個較長的失落時代。

實際上,自20世紀末蘇聯解體後,防止中國崛起就成為了美國的重點戰略任務,美國的下一個敵對目標是中國。但是,2001年發生在美國本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改變了美國的戰略目標。在21世紀的前10年,美國將反對極端宗教和恐怖主義調整為首要的戰略任務,再加上中東的全球石油資源供給地位,以及防止俄羅斯複興,美國的戰略重心在西亞中東、中亞和東歐一線。2011年5月初,恐怖主義頭子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國特種部隊擊斃,標誌著美國打擊極端宗教主義和極端恐怖主義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其對美國安全及其國家利益的威脅已經降低到次要地位。從美國確保21世紀全球領導地位的戰略上看,對中國會有以下行動。

(一)遏製中國崛起的可操作戰略方案和行動

鑒於國際政治格局發生的變化,美國騰出精力,將其國家利益的戰略重點轉移到遏製中國崛起的任務上,確保21世紀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末期,隨著恐怖主義日漸衰落,美國在戰略方麵作了重大調整,一是將戰略重心從“中亞—西亞中東—東歐”一線,特別是從中東東移,轉向亞太地區,其軍事力量、外交重點、經濟合作都向亞太地區進行綜合轉移。二是從直接與中國發生對抗,改為實施“巧實力”,以亞製亞,與同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等矛盾的東亞國家(如菲律賓、日本、印度和越南等)進行軍事結盟、軍火交易及聯合軍演等活動,在南海問題上態度模糊和曖昧,暗中做反華者的支持後盾,挑起衝突和爭端,為中國崛起不斷製造麻煩。三是進行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努力,在地緣政治上形成以阿富汗、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組成的針對中國的圍堵圏。四是在太平洋西部重新增強和部署軍事力量。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部署呈三線配置:島嶼鎖鏈——東北亞、東南亞基地群;監控哨和中轉站——關島、澳洲地區基地群;指揮中樞和本土防禦前哨——夏威夷、阿拉斯加基地群。美國在亞太形成的快速打擊、首次打擊導彈係統、空間戰略以及在亞太地區不斷擴張的軍事網絡,其針對和威脅的首要目標,就是崛起中的中國,其次是俄羅斯。五是弱化中國因素,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亞太經濟合作體係。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參加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2010年3月,美國、澳大利亞、越南、秘魯等宣布參加TPP談判,日本一改過去東亞共同體構想轉而表明要加入TPP談判。從而,美日擬構建以美國主導、日本配合為軸心的亞太經濟合作格局,試圖以此削弱中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