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基於國家利益之中美各自的戰略和行動下(2)(1 / 2)

關於宗教在美國社會和政治穩定中的作用,李其榮教授結合國外學者的研究,進行過分析,他認為,應看到美國宗教是一種世俗宗教、政治宗教,它關注國家大事,注重道德修養,強調現實。這種市民宗教來源於基督教,但不等同於基督教,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如今,這種市民宗教已成為每個美國公民共同擁有的宗教。它一方麵與政治社會發生關係;另一方麵,它又同私人宗教組織相聯係,就像是一座橋梁維係著政治與不同宗教之間的紐帶。市民宗教是一種通過不同教派間的共同點來支撐的精神力量,其本質是一種共同的美國生活方式。正是這種共同的精神因素,使得市民宗教得以產生,並成為政與教的獨特紐帶,以實現共同的國家目標。

5.強化美國民族特征,淡化內部族群區別

美國在處理內部各族群關係時,強化國民認同,各種不同族裔的人,都為美國人,都屬於美利堅民族。早在美國建國之前,北美殖民地就已經漸漸發展出一種不同於歐洲的社會和文化認同感,稱為“美洲生活方式”。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發表《獨立宣言》,不僅宣示美國在政治上的獨立,也加速了美國國民認同的構建。美國建國初期的領導者從四個方麵著手創建一個全新的“美利堅國民特性”。一是確立基督教和英語的主導地位。盡管基督教和英語的主導地位未有法律明文規定,但時至今日,這兩者仍被視為“標準美國人”的基本特征。二是有意培養整體國民優越感,以此加強認同。通過整合歐洲的政治學說,形成美國的基本價值觀:有限政府、自由市場和個人自由,並強化這種價值觀及其引導的“美國生活方式”的優越感。三是在接受歐洲觀念的同時發展自己的學說。在國民觀念方麵,美國的知識階層有意識地發展不同於歐洲傳統的特有觀念和學說,比如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等等。四是通過開發西部等優惠政策吸引歐洲移民,並且通過經濟利益使之與美國的整體利益緊密聯係在一起。經過長期的自我修正,特別是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美國已從法律上將所有族群成員都視作平等公民,對少數族群成員作為國家公民所應當擁有的各項權利,政府從“國民”角度予以保障。通過文化和通婚等形式,使多元文化和各自族群逐步融合,淡化族群特征。

從中美對比看,美國對外強化了美利堅民族特征,融合和淡化了國內不同族群特征。美國沒有少數民族法定語言、區域、自治政體。而中國則在幾十年中強化了不同族群的特征,特別是有法定民族語言和政體;總體上講,沒有主流的宗教;在生育、升學等方麵,製定了對少數民族的特殊政策。這種體製和政策,對增強國家認同感、向心力方麵,作用到底如何,需要重新評估。

就美國未來國內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預測,由於經濟下行,失業率居高和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很可能繼續惡化;並且,經濟下行,美元的國際地位逐步下降,加上社會福利難以消減,債務積累,金融體係的風險,可能成為引爆美國社會動蕩的一個大概率因素;而從國家治理和政治架構上看,由於兩黨政治使民怨有發泄渠道,並且往往將希望寄托於新上任總統,民眾對社會的不滿有消解之處。其他方麵,也不存在族群尖銳衝突和民族分裂等大的因素和風險。

因此,美國在中美關係上,采取的是用文化政治滲透影響中國內部穩定,支持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等方式,遏製中國的和平發展。而中國采用同樣方式博弈的條件並不存在,考慮美國國內經濟社會不穩、政治基本穩定的格局,主要要用經濟博弈的方式應對美國的挑戰。

四、中國對美的博弈戰略

我們先不考慮應對中美雙方目前這樣的戰略博弈,究竟會給兩國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有什麼樣的代價。這裏隻是討論美國在作為主動方的遊戲博弈中,除了決不當頭,保證中國內部不出大事外,中國在中美關係戰略上,應當出什麼牌。

(一)另辟戰線:經濟博弈思路

在當今世界上,雖然還屬於發展中國家,科技和軍事實力還不強盛,但是中國經濟和貿易總量都排在第二位,而且經濟處於上行趨勢,為成長型的規模特大經濟體國家。有著這樣位勢的國家,在國際關係中,需要經濟與政治和軍事相結合及其互動,以減少不利,並獲得自己國家最大的利益。通常情況下,在國與國關係中,我們強調經濟與政治和軍事脫鉤。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不僅有軍事戰,也可以采取經濟戰。中國應當在中美這種特殊的博弈關係中,更多地采用經濟博弈,來抵禦美國對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博弈。

一個國家,如果作為特大規模經濟體,有其特殊的優勢:(1)其占全球經濟規模比例較高,由於現代經濟全球化的程度較高,全球各國經濟對特大規模經濟體帶動和支撐的依賴性較強;(2)當特大規模經濟體與小規模經濟體發生經濟衝突時,如貿易的縮減,投資的撤出等等,對特大規模經濟體的損害比例很小,而對小規模經濟體的打擊卻很大;(3)世界特大規模經濟體,一般其貨幣在全球占重要的地位,有貿易費用低、融資成本廉、主導貨幣政策、獲得鑄幣稅、取得彙率變動利益等貨幣經濟優勢;(4)當一個特大規模經濟體與另一特大規模經濟體博弈時,如果前者經濟規模增長處於上行,處於債權人位勢,而後者經濟規模增長處於下行,處於債務人位勢,則前者在雙方經濟博弈中處於優勢地位,後者則處於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