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21世紀中美博弈的收益上(1)(1 / 3)

代價和戰略協同

在中美關係博弈中需要有這樣的思維,即在國際關係博弈中,當事國往往都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製定其行動的戰略和策略,都不同程度地想讓對方和國際社會適應自己的價值觀、想法和利益需求。當然,這種意誌通過當事國自己的實力、位勢和努力,會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但是,從長期的趨勢看,在許多發展階段上,還存在一些違背趨勢和規律的事情,是當事國不能任意妄為的。違背客觀趨勢而製定的戰略、采取的行動,都必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中國有句古話,叫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其意正是如此。當然,當事國的戰略和行動,會帶來某種收益,關鍵是這種收益大於成本,還是小於代價?因此,在製定國際戰略和采取行動之前,需要考慮的是,為了得到主觀追求的目標和利益,而要付出的客觀成本值得嗎?因此,我們需要在前麵兩章討論的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這種利益的衝突,以及基於這些利益的衝突形成的博弈。這一章,我們需要冷靜地分析,我們追求的利益可以長期實現嗎?哪些是符合趨勢的,哪些是不符合趨勢的?我們為采取這些利益付出的代價值得嗎?

前麵兩章我們分析了中美按照自己的國家利益,在雙方的博弈中,使用對自己有利的戰略和行動。其無疑會給各自帶來相應的利益,或者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任何一種戰略及其行動,都需要投入,即成本,並且有時可能帶來負麵效果,當然還需要考慮實現戰略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事前成本和事後的負效果,形成戰略及其行動的總成本,當這種總成本較大時實現戰略目的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如果總成本大於總收益,戰略行動難以完成戰略任務,這種戰略及其行動則需要重新考慮和調整。

一、美對中非合作博弈戰略的收益和結果

任何一種博弈戰略,都是為某種目的和收益而進行的。但是,在國與國關係的博弈中,一方投入一種成本的結果如何,即收益如何,不僅僅取決於投入的大小,還取決於各種複雜的條件。我們先來看前述美國對中博弈戰略的可能收益和結果。

實際上,說中國未來會威脅美國本土的國家安全利益,這是連美國人自己也不相信,甚至覺得可笑的預言。而抑製中國複興,保證美國在21世紀全球領導地位,這的確是美國政治家、軍界和一些學者們極力想維護的最重要的國家利益。根據前麵美國對中博弈的戰略及其行動,可能給美國帶來這樣一些收益和結果。但是,有的結果到底是正效果,還是負效果,暫時並不能確定。

(一)將中國經濟規模長期抑製在第二位的可能性

從經濟實力決定國家全球政治和軍事地位的道理講,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種種戰略博弈及其行動,給中國經濟發展製造一係列的困難,使中國經濟增長放慢速度,並且長期陷入低迷通道,以使美國經濟規模和競爭力更久,甚至永遠保持第一的地位。比如:用軍事威脅使中國將更多的資源用於防務,用於軍事技術裝備的研發,用於軍備;用挑動第三國開戰的方式,消耗中國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利用中國國內社會的動蕩,迫使中國政府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維持社會穩定,並且以維持穩定增加經濟成長的負擔;利用美國在貨幣和資本市場嫻熟的操作技術,以及所控製的信用評級機構等,對中國的金融體係進行打擊;美國“再工業化”,重振製造業,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壓縮中國的出口貿易規模。

美國通過打壓,使強勁增長有可能超過自己的國家,長期陷入低增長,以保證美國經濟第一的地位,這已有20世紀80年代美國遏製日本的先例。其過程為:美國先放出壓日元升值的信息,投機者買入炒作日元升值,加上“廣場協議”壓迫日元升值,使投機者進入日元計價的股市、債券和房地產等領域,使這些領域的資產價格猛烈上漲,形成泡沫;後由於日元升值導致經濟競爭力下降,出口減少,實體經濟遭受重創,以及美元貶值後美國出口增長,投機者又看好美國經濟,而看空日本經濟,於是大量拋售日元,以及以日元計價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資產,使資產急劇縮水,金融體係中壞賬急劇上升,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而泡沫破裂,使得日本投資能力下降,實體經濟外移,金融體係內部長期消化壞賬成本,經濟增長長期陷入低迷階段。

美國政府,包括國會中,多次提出中國操縱彙率的問題,一直擬通過法案,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但是,已經有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國不可能再陷入曾經給日本設計的圈套中。實際上中國已經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成功狙擊了國際炒家對中國香港金融體係的攻擊,獲得了貨幣戰的勝利。中國的金融業中,已經有相當多知識基礎雄厚、熟悉國際金融博弈曆史、具有掌控和操縱國際金融市場經驗的高水平的各種形勢分析、方案設計和實戰操作人才。而且,中國目前還有規模較大的國家主權投資基金,其將形成未來控製、保衛和狙擊對中貨幣戰爭的主要金融力量。當然,美國還有什麼樣的戰略,什麼樣的實施方案,使中國經濟增長處於低速度狀態,這必將是中美博弈中美國所考慮的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