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21世紀中美博弈的收益下(3)(1 / 3)

首先,從精神和中華民族特征看:一是戰爭將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們擺脫戰爭的困擾,向往安定的國家,幸福的生活,抱著建設家園的滿腔熱情。當然,無休止的革命和政治運動,消耗了建國後人民建設國家的激情,這另當別論。中美如果開戰,也將凝聚各界人士,齊心協力,贏得戰爭;戰爭結束後,戰前一些內部的社會矛盾,經過戰爭,將得以淡化;人們主要是憧憬未來安寧和體麵的生活,想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更加富足的社會。二是中華民族有勤勞工作的特征,曆史上農耕社會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工業社會以來,城鄉居民,如果不去勞動,覺得是吃閑飯的,被人瞧不起,而沒有工作,更是一個個人和家庭的頭等大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企業家,科技人員,包括政府工作人員,還是普通職工,雖然勞動法嚴格規定了勞動時間,強調休息,以及加班工資等事項,但是,白天加晚上,一周五天工作日再加周六周日,是許多企業和政事業單位的狀況。而戰後,人們會以更加忘我和奉獻的精神,投入重建。

其次,人是生產力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中華民族是充滿智慧的民族。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重視教育和科技,小學和中學教育正規化,恢複和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經積累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資本,而且國外留學的人力資源規模也很龐大。就下一代來看,自2000年到2012年,352名中國學生(包括港澳地區學生)的219個項目參加了一年一度在美國舉行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231個獎項,其中包括2004年獲得的一項Intel ISEF頂級獎項。2012年中國內地參賽27名學生,帶去18個項目,贏得了22個獎項。戰後,中國政府將會更加重視教育,人們將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將會激發中國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和有技能智能勞動力者的重建熱情,會有更多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企業家們會更加努力地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產業,而有智能技能的職工,將會通過辛勤工作,將其變成複興的現實。

再次,戰爭一方麵可能極大地毀壞中國的工業體係,以及城鄉布局;另一方麵,則為戰後調整產業結構,更新產業裝備,以及整治國土,更合理地布局城市和鄉村,節約使用土地,提供了新的更大的空間。從哲學上講,有兩種發展觀,一種是馬欷爾提出的,發展是漸近、連續和平衡的過程,即發展是在一個體係內,逐步地發育、生長和擴大;另一種是熊彼特的,發展是跨越、間斷和不平衡的過程,即有時要擺脫甚至摧毀原有的框架,在一個新的體係中實現更大的跨越式發展,而擺脫舊的框架,意味著間斷,跳躍式則意味著不平衡。戰爭,有時實際上起到了摧毀舊的框架,給發展提供另一種更新體係的機會。日德戰後的發展,無不如此。

第四,戰後重建和城市化加速的疊加,交通需要更新,水利設施需要修複,需要建設標準更高的民居,城市基礎設施需要恢複和完善,學校、醫院、文化和商業設施也都需要建設,這將大規模拉動投資,迅速推動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的發展,是人類有史以來可能最大規模的重建。從目前看,如果以實際居住所有為線,中國的城市水平也就在35%左右。而戰後重建,將與村莊整治,人口集中,將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入城鎮和城市相結合,人口快速和大規模的城市化,可能在十年之內,將中國實際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城市化形成的投資、建設、就業、收入、消費等效應,將強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

第五,與日本和西德戰後重建不一樣的是,中國的人口規模遠比兩國大得多。當年,日本和西德的人口規模,已經是世界上較大規模的國家。其創新、工作和消費,有力地帶動了兩國戰後的複興。而中國戰後,將是13億多人口的重建和消費市場,13億多人口的創新、工作和消費,而且戰後快速增長,將是世界曆史上最大的生產地和中間及最終產品銷售區。即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歐美經濟下落和需求減少,中國也能在自己不斷增長著的市場中找到快速發展廣闊的回旋餘地。

第六,雖然戰爭中,有可能實行一些戰時計劃和國有的措施,但是,戰後中國會比較二戰後日德與其他國家實行不同體製形成的不同發展結果,經濟上更加堅定地向市場配置資源、產權更加清晰、調動民間創業和投資的體製邁進;行政體製上,改革審批、監管等體製,提高辦事效率,壓縮行政公務支出比例,減輕創業、投資和經營負擔;政治上形成立法、行政、司法製衡體係,立法民主化,加大民意選舉各級領導人的力度,加大社會公眾監督,形成一個現代的政治體製。總之,戰後,中國在製度和體製上不會倒退,相反將更加堅決向建設一個製度和體製更加現代的國家邁進。

優者勝和劣者汰的叢林法則,以及曆史的經驗給國際政治研究一個道理,即如果想讓世界上一個人口眾多和優秀的民族,更加強盛,一個最好的辦法是,用戰爭打擊去激發和培養它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美國試圖用軍事圍堵和對中戰爭的方式,遏製中國的崛起,從上麵的分析看,很大可能是適得其反,戰爭的結果,在世界上形成一個更加強大的與美國世代仇視和敵對的中華民族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