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和平發展道路與民族複興上(1)(1 / 3)

需要給世界說明的是,中國未來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在世界各國之中永不當頭,中國未來強盛後,也將恪守和平共處的原則,不會武力幹預別國,甚至侵略別國。

一、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深入進行學術研究,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對於中國爭取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十分重要。但是,關於如何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從目前的許多論述看,或者是因為使用傳統的國內範式語言而不能被接受,或者是邏輯不嚴密和不科學。那麼怎樣來分析和理解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其內涵和實質是什麼?

(一)和平發展道路的定義及其內涵

可以看出,發展道路與和平發展道路雖然有聯係,但是有區別的。通常所指的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自身內部的發展道路。當其與外部聯係時,主要是指經濟聯係方麵采取何種方式。而其發展道路與外部聯係時,又分為和平發展道路與非和平發展道路。

那麼,什麼是和平發展道路?其本質定義為,一個國家,從不發達狀態到發達狀態過程中,選擇與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行和平交流,不對外強加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不以武力和強權爭取自己發展的資源和市場,在平等的分工、協作、投資和交易中形成、獲得自己發展的資源和市場,自己的工業化不以損害全球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

從範疇的解釋來看,現代和平發展道路的內涵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麵:

首先,不以武力和強權獲得自身發展的資源和市場,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但是,需要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保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的完整,維護自身發展海空運輸通道的安全,保證空間飛行航道及外空間本國衛星等設施的安全,參加國際維護和平行動。

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全球競爭中也不斷上演,人類曆史實際上就是一個戰爭史。從本質上來說,軍隊及國家,以及戰爭是保護和爭奪擴大人口、土地、草地、牲畜等資源的組織和方式。

二戰以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東西方對壘,互相為意識形態而戰。典型的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其特點是試圖以武力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或者以武力爭奪國土等資源和世界商品市場。這些都不是和平發展道路所主張的。

其次,在發展與世界的關係時,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間形成契約精神,以公平的分工、協作,以及按照市場平等交換的原則,保護財產及知識產權、進行等價交換、尊重合同及協議、遵循共同商定的規則。

從全球經濟發展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程度是不平衡的,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也是不一樣的,還有大國和小國之分。由此而產生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投資、結算等經濟聯係。因此,需要尊重投資國和貿易往來國的財產權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者和知識、技術及商標擁有者的財產和權利不受侵犯;在投資、貿易和生產中,需要有互相遵守的行為規則和程序,合作需要有雙方的契約。比如,相關法律透明、準入和交易程序公正公開和有章可循;需要尊重市場經濟原則,自由平等交易,不以不合理的價格和交易規則損害他國利益。既不能武裝侵略,也不能進行不平等的經濟侵略。

再次,在本國發展中,不以損害全球生態環境,並以可持續利用資源為原則推進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哈丁悲劇是經濟學上的經典案例模型。即在一個草地上,牧場是公共的,而各家的牲畜是私有的。在公共的草地上,各家為了盡可能地多養羊,導致承載過度,使草地沙化,形成災難。哈丁模型推廣到全球,也是這樣。即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一是都想更多地使用公共資源,如從公共的海洋中更多地獲得漁業礦產資源,更多地向空間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氣體,在外空更多地安置自己的衛星,更多地獲得通信和航道等公共型的空間資源等;二是用交易的方式,高發達國家從低發達國家獲得林木、礦產等資源,甚至向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運送、傾倒垃圾等。這些提高本國和本地區發展內部收益的行為,對世界將形成代價很高的負外部性。因此,各國如果不能在全球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上達成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哈丁的災難和悲劇就會在全世界發生。這也是一類實質上不和平發展形成的問題。

因此,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也要考慮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要自覺加大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進步,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減少汙染物排放,減少對全球不可持續資源的依賴,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維護濕地湖泊河流等係統,使本國和本地區的發展不對全球形成嚴重的負外部性,保護全球公共生態環境,建設一個環境良好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人類美好家園。

第四,推動國家間的良性競爭,避免非合作型博弈,促進合作型博弈。國家間進行雙邊和多邊合作,形成程度不同的經濟發展共同體,實現發展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