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與敵周旋,避強擊弱”(1 / 3)

時間:一九二九年六月

作戰:粉碎“羅李會剿”

謀略: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929年5月底,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為加強鄂豫邊紅軍的領導,特派曾先後參加過廣州起義和海陸豐起義,並在海陸豐擔任過紅軍第四師的參謀長和師長的徐向前到鄂豫邊的紅三十一師擔任領導工作。當時,正值蔣、桂軍閥混戰且以桂係軍閥被逐出武漢而告結束,蔣介石的勢力直接伸入到了整個湖北和河南南部,當地的反動統治出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麵。這使一向反共反人民,將紅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蔣介石開始有精力集中力量來“會剿”紅軍了。

蔣介石對鄂東北地區活動著一支紅軍遊擊隊,存有一塊革命根據地深感不安。於是決定以駐守在大別山西南麓的羅霖獨立第四師和駐守在大別山北麓的河南潢川、光山的土匪收編的李克邦暫編第二旅,對我柴山堡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實施南北夾擊,剿滅這股紅軍遊擊隊。所以,徐向前剛到紅三十一師擔任副師長代師長工作,便組織部分部隊開始進行反“會剿”的作戰準備。

柴山堡根據地創建不到一年,鄂東北蘇區的麵積已從黃安、光山邊界向西南延伸到黃安的七裏坪、紫雲兩區,是我紅軍遊擊隊開展遊擊戰的重要依托。

6月26日,向我根據地前來“會剿”的是敵羅霖獨立第四師的兩個團。分別自黃陂、黃安出發,南北向南進犯。與此同時,駐潢川、光山之敵李克邦的暫編第二旅的一個營及糾集起來的光山反動民團紅槍會,共數千人,與羅霖部相配合,由南向北堵截。另外,駐麻城的夏鬥寅的第十三師補充團和黃土崗一帶的反動地主武裝,也紛紛出動相配合,從東南向北進犯,形成了三麵合圍的態勢,全力壓向我根據地的腹心地帶七裏坪、胡子石、白沙關地區,企圖將我紅三十一師圍而後殲,將創建不久的柴山堡革命根據地徹底鏟除。

根據敵人的作戰企圖和兵力部署,徐向前對敵我雙方力量優劣和所處態勢以及作戰相關因素,進行了全麵而準確、客觀而辯證的分析。他首先對作戰環境進行了辯證的分析,認為鄂東北根據地,地幅雖然不是很大,但已初具規模,經過我黨幾年的經營,發動武裝起義,建立黨的組織和革命政權,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打下了很好的與敵作戰的社會基礎。“邊界割據區,北起柴山堡,南至黃安的七裏灣,東起麻城黃土崗,西抵孝感的汪洋一帶。較鞏固的地區有光山的柴山堡,黃安的七裏、紫雲、高橋、桃花,麻城的乘馬、順河等區。一般情況下,黨的機關、政權機關能夠扯起紅旗子,開展工作:群眾普遍組織起來,不容地主豪紳和反動分子有立足活動的餘地。”“鄂東北特區包括黃安、麻城、黃陂、孝感、光山、羅田諸縣。均建立了縣委、區委和基層黨支部。黨的力量以黃安最強,黨員一千二百多人;麻城次之,黨員五百多人,其餘則弱些,二三百名或幾十名黨員不等。”“黃麻一帶的農民群眾,革命熱情甚高,把共產黨看作是他們自己的組織。”“黨的一些口號,如‘殺盡土豪劣紳’、‘實行土地革命’、‘打倒欺騙窮人幫助富人的國民黨’等,家喻戶曉,深為群眾擁護。不論是男女老少,都知道共產黨是領導窮人打天下的。”有這樣的群眾基礎,有這樣的黨組織和政權的堅強領導,我們就具備了弱軍戰勝強軍的首要條件。其次他又分析了雙方的軍事作戰力量對比。當時的紅三十一師,號稱有四個團,而實際上隻有四個大隊,每個大隊五六十人。實際上這四個大隊還不足一個營的兵力。一隊隊長晏仲平,黨代表王樹聲;二隊隊長廖崇坤,黨代表江竹溪(後為桂步蟾);三隊隊長倪誌亮,黨代表為吳先籌(後為江竹溪);四隊隊長林柱中,黨代表江子英。後來又成立了五隊,隊長吳心信,黨代表鄭行瑞。這是部隊的數量,可見,與“圍剿”而來的幾千人的敵人相對比,我方處於絕對的劣勢。部隊的武器裝備那就更差了。每個大隊隻有四、五十支槍,最好的是“漢陽造”,有的是從武漢買來的,有的是從敵人手裏繳獲的。新兵沒有槍,就拿大刀、長矛、土槍。尤其是我們的紅軍戰士,大多數人沒有經曆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不掌握軍事技能,不懂戰術,不會做戰鬥動作。老兵靠參加戰鬥積累了一些作戰經驗,而新兵就是靠勇敢,不怕死,打起仗來敢於積極往前衝,拚命地去奪取敵人手中的槍,急於武裝自己。就是這樣一支戰鬥力並不強的部隊,要與裝備精良的數千人的國民黨部隊作戰,反敵“會剿”,不僅困難很大,而且也很危險。打得不好,不僅敵人的“會剿”不能打破,根據地也有被鏟除的危險。所以,必須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在總體上的劣勢中尋找和創造我們局部上的優勢,在全局的不利中尋找我們局部的有利。或者說,是以我們的優勢,去尋找、創造敵人的劣勢予以攻擊;以我們的有利,去設置、擴大敵人的不利予以乘之,這樣才能做到總體上、全局上的以劣勝優,以弱勝強。有鑒於此,徐向前認為,我們隻有充分利用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擁護黨、擁護紅軍這一政治基礎,利用根據地山深林密、地形複雜、我之熟悉、敵之陌生的有利條件,利用敵人部隊編製混雜、序列不一、相互不熟、難以統一指揮、協調作戰困難等不利條件,采取“與敵周旋,避強擊弱”的作戰方針,以連續地襲擾敵人,反複地疲憊敵人,不斷地消耗敵人等作戰行動,積極地創造戰機,靈活地打擊敵人,通過積小勝為大勝,最後達到粉碎敵人“會剿”,保存革命力量和革命根據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