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九四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九年四月
作戰:太原戰役
謀略:見利則疾,趨利乘時
戰機,是指戰場上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有利的作戰時機。戰機,雖然不是戰鬥力,但是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上,如果誰能抓住並充分利用了戰機,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己方的戰鬥力,同時也就可以有效地抑製或破壞敵人戰鬥力的發揮。可見,戰機對於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所以,在敵對雙方的活力對抗中,一方麵,無不在尋找和把握戰機,甚至是鬥智鬥計,施謀展略地創設戰機;另一方麵,又無不在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遏製和剝奪敵方的戰機。從這種意義上說,兩軍交戰的焦點,就是圍繞著戰機的獲取和爭奪來展開的。由此就使戰機具有了很強的時效性的特點,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對戰機素有“稍縱即逝”的比喻,這充分說明戰機的難以把握和駕馭。兵法講:“見利宜疾,未利則止,取利乘時,間不容息。先之一刻則太過,後之一刻則失時也”。其意是說,捕捉戰機,及時行動是分秒不能差的,稍早一點,時機尚不成熟,稍遲一點,時機就會消失。正可謂:“見利則疾,趨利乘時”。即遇到有利戰機,就應迅速行動;一旦捕捉到有利戰機,就刻不容緩地采取行動。故善戰者,求之於勢、求之於機、求之於時。徐向前在作戰指揮中,就十分注重並善於以利而動,趨利乘時,戰而勝之。他所指揮的太原戰役,就是抓住戰機,提前發起攻擊,趨利乘時,戰而勝之的光輝範例。
1948年7月,徐向前指揮的晉中戰役勝利結束以後,徐向前認為,下一個作戰目標就是攻克閻錫山的最後一座“要塞城市”——太原,徹底摧毀閻錫山在山西38年的反動統治。
山西,憑山控水,據高負險,進能依險勢而攻,退能據關塞而守。曆史上曾有據山西之險則“俯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說法。它東有太行山可依恃,西、南有黃河天險相圍繞,北有恒山作屏障,南有中條山為依托。內地依山脈、河流走向,分成若幹個丘陵地勢,一道山一道川,山川相間,形成了大同、忻定、太原、上黨、晉南幾個平原。同蒲鐵路,南北貫通;正太鐵路,與冀中相接。依靠這樣的地勢,東西娘子關,卡住了山西與河北的出入咽喉;北麵控扼大同,關上了北部大門;西南鎮守天險禹門口和咽喉風陵渡,就掌握了秦晉來往的主動權:東南把守長治上黨,便腰係了通達中原門戶的鑰匙。陳毅元帥對山西曾作過這樣的描寫:“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認為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一個“外河而內山”,可為依托天險而守的地盤。而太原,則是位於晉中盆地北部的一座重鎮。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依平川,北靠丘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依托地理優勢不算,閻錫山還以太原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大規模修建了鋼筋混凝土等碉堡,使太原成為國內少有的堅固設防城市。其防禦部署由城內一直延伸到了城外幾十裏,形成了從北起周家山、關口,南達武宿、小店,西到石平峰,東至罕山的所謂“百裏防線”。整個防線由前進陣地、外圍要塞陣地、城垣主陣地及核心陣地等四道陣地構成。每道陣地或環繞製高點,或依托村落、集鎮,或藉於高大建築物,築成了眾多的堅固據點。每個據點又有眾多的子母堡和屯兵所,以及塹壕、交通壕、小坑道、鹿砦、鐵絲網、電網等,構成有綿密交叉火力,既能獨立作戰,又能在各據點間相互機動兵力、火力實施支援。尤其以楊家峪、淖馬、牛駝寨、觀家峪、馬莊、南坪頭、楊家堡、大馬莊、小馬莊、大井峪、小井峪、白家莊、西銘、上下蘭村、新城、向陽、趙道峪、東坪、臥虎山等支撐點為依托,以點成線,由線成麵,使整個太原形成了一個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係。據國民黨軍統計,在北起周峪、關口,南至武宿、小店,西起石千峰,東達罕山的百裏防線內,“共築有碉堡五千六百餘座。控製太原周邊全部交通要點,及瞰製地形”。此外,閻錫山還修建了環城鐵路,以利於隨機調動兵力。
另外,閻錫山為了加強防禦強度,還吸收中外城市設防經驗,到處布設構築奇巧的堡壘。依地形而築,強調多層火力。低的一層堡,叫伏地堡,還有二層、三層堡。有半班碉、班碉、排碉,還有炮碉。全是磚石、磚夾水泥和鐵筋混凝土結構。各碉根據地形情況,修有圓的、方的、長方形的、六角形的。在山頭的叫守山碉,圍山坡的叫護山碉,山溝裏的叫殺傷碉和伏地碉。火力點的形狀,有半月形的,長方形的。有的能向周圍射擊,有的專向兩側射擊。有的在前麵不開射口,專門倒打,稱為“沒奈何碉”。為防堵外來子彈射入碉堡,還將碉堡射口改為球形射口,即在射口內藏一個活動的圓球,圓球上開有供射擊的射孔,向外射擊,當停止射擊時,將圓球旋轉至實處向外,射口即行堵塞。因怕士兵外跑,還在碉堡裏存放了充足的給養,然後把碉堡的出口封起來,讓士兵在裏死守,實際上就如同墳墓一般。
為了加大火力密度,構成綿密的火網,閻錫山對碉堡的配備也強調多種多樣:有品字形,有倒品字形,有菱形和梅花形。而且在每個碉堡的周圍,都建有三個火力點,下麵伸出三條暗道,便於根據防守情況,互相策應,以形成犄角之勢。另外,在太原的城牆上還修築了工事。一般城牆都構成了上中下三層工事。為加強工事的抗力,中下兩層全用鋼筋水泥被複。在城牆的四角上,修築了步、炮聯合使用的強固工事。把新南門兩邊的豁口堵起來,另開了兩個門,城牆上修了能容納一個營兵力的四層射擊工事。為加強城東北方向的防禦,還在城東北角修築了炮碉,在城外護城壕及城裏的各主要街道,尤其是靠近城門和接近城樓地區,修建了許多各類不同的工事。在太原的東門外,還築有十幾裏掩護全城的地下坑道。淖馬、牛駝、剪子灣,皆有坑道互相貫通。在西城、北城等處,修築了9條暗道,一直通向城外,與各高碉相連。這樣,太原就形成了一個全麵的、縱深的,鱗次櫛比的集團防禦體係。
即使是這樣,閻錫山還覺得不夠堅固可靠,他要求守城部隊“地球轉動一天,工事就要加強一天,我們的工事要隨著地球的轉動而不斷加強。要把每個陣地,都修成能經得起一萬發炮彈轟炸的永久性工事!”對於太原城市的防禦工事,就連美國人見了也十分震驚。蔣介石也把太原捧為“反共模範堡壘”,並號召所有國民黨軍事將領向閻錫山學習。閻錫山也認為,有了這樣的工事,加上近千門大炮的火力,有日本人的技術,美國人的支援,還有幾萬部隊,滿可以維持其在山西的統治了。
其實,閻錫山之所以如此瘋狂地修築城防工事,是因為其已感到防守的兵力明顯不足。晉中戰役之後,閻錫山的主力部隊大部分被我軍殲滅。為重組戰鬥力量,閻錫山撤銷了原第七、第八兵團及第六、第八集團軍司令部,成立了第十、第十五兵團,以地方團隊補充正規軍,充實基層戰力。組建了重機槍師、重迫炮師、飛雷團和衝鋒槍團等,以強化火力。其中,第十兵團以王靖國為司令,下轄第十九軍(第六十八師、第二七七師)、第三十三軍(第七十一師、第二八0師、第二七五師,其中第二七五師守大同)、第四十三軍(第七十師、第二七六師、第二八三師);第十五兵團以孫福麟為代司令,下轄第三十四軍(第七十三師、第二七九師)、第六十一軍(第六十六師、第六十九師、第七十二師)。為給閻錫山死守太原鼓勁,蔣介石於1948年7月22日飛赴太原,麵授機宜,並以整編第三十師4個團11000人,於7月16日至8月2日由西安空運到太原(後改番號為第三十軍)。閻錫山遂以“太原綏署”副主任孫楚直接指揮第三十軍(轄第二十七師、第三十師、第八十九團)、第二七四師(重機槍師)、第二七八師(重追擊炮師)、獨立第八、第九、第十總隊、衝鋒槍團、工兵第二十一團、飛雷團、榴彈炮營、列車作戰隊等。經過補充,閻錫山在太原的總兵力計2個兵團6個軍16個師共10萬餘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
根據城防和兵力等情況,閻錫山也製定了防禦計劃:“(一)方針:為確保華北據點,控製工業區,培植獨立與共匪作戰之軍事、政治力量,徹底擊滅來犯之匪;並相機配合其他地區之國軍,全麵反攻,恢複政權。(二)指揮要領:為實施戰略守勢,戰術攻勢起見,以少數兵力,固守要點,大部兵力,保持機動,期憑藉堅固工事,與熾盛火力,予匪以重大損害。爾後適時適用我機動部隊,逐次殲滅局部匪軍,以達攻勢持久之目的”。(三)兵力部署:第十兵團“擔任城東、城南地區。確保揚家堡、椿樹園、馬莊、淖馬、牛駝寨、風(鳳)閣梁之線。機動部隊,分別控製於雙塔寺、臥虎山附近”。第十五兵團“擔任城西、城北地區。確保陽曲鎮、欄崗、呼延村、化土頭、白家莊(九院北側)、南堰鎮。機動部隊分別控製於新城、東社鎮附近”。由孫楚直接指揮之各部為總預備隊,“在城垣附近,保持機動”。“(四)其他事項。①推行黨、政、軍一元化,進行總體戰:並加強情報及肅諜工作。②實行平民經濟:節約消費,提供生產,增加糧源,以防匪圍困;並對空軍補給設施,盡力準備與維護。③工事構築:須兼有骨幹及麵麵配備,並在地下、地麵、空中(指碉堡、城牆上、中、下之射孔)之立體設備。在東正麵,應注意敵之攻堅,在西正麵,應防匪之奇襲。④戰鬥中應注意:必須用伏槍、伏炮、實行節短勢險之戰法,增大匪之損害至最大限,減少自己損害至最小限,俾達火海製人海之目的”。
為死守太原,閻錫山大力加強法西斯統治。他親自發布了《告全體同誌書》,命令所屬嚴陣以待,抱定奮鬥到底之決心。為此,以梁化之為首的特種憲警指揮處成立了“鐵軍基幹”、“執法隊”等名目繁多的特務組織。用特務手段加強控製:在軍隊中實行“連坐法”,防止士兵逃跑和投降;將被我人民解放軍俘虜後放回的官兵編成“雪恥奮鬥團”。針對太原的局勢以及太原戰役準備的有關問題,徐向前作了詳細的分析,1948年7月21日,他向軍委和華北局、軍區作了如下報告:
“(一)我收複榆次、太原縣城及控製南機場後,太原市外圍的作戰業已基本結束。我主力現已接近太原郊外築壘地帶,今後則將進入攻取太原外圍據點的陣地攻擊戰。總之,晉中保衛麥收戰役已結束,進攻太原戰役的準備階段已開始。
(二)閻匪太原外圍據點工事,南起王村、親賢村、狄村、椿樹園,北至韓寨、西莊、新城、鳳閣梁、後溝,東起孟家井,西至石千峰、白家莊、西銘,長寬各二十公裏左右。據點棋布,堡壘林立,且多係洋灰作成,一般頗為堅固。
(三)閻匪主力除我此次殲滅約五萬餘人外,其餘兵力計四十九師、四十五師、六十九師全部、六十八師、四十師、八總隊殘部及六十八師一部或全部(正空運中),閻匪直屬部隊以及十二個保安團,至少在六萬人以上。此外,由外縣帶到太原民衛軍約萬餘人,在太原市組織者不詳。另由西安空運太原之三十師一部及由忻縣南下之三十九師尚不在內。另閻匪兵農合一執行後,每師都有一個新兵團,故補充及時,各師兵員數量充實。
(四)現我各縱最大問題為兵員不充實。八縱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七十二等團戰士隻有八百人左右,每團步槍兵隻有百餘人;十五縱一二九團三個連,每連隻六個步槍兵。全兵團一千人以上的團隻有兩個。幹部傷亡甚大,八縱二十三旅六十七團,全團連級軍政幹部隻剩三人,營級幹部隻剩一人:六十八團團幹全部負傷:六十九團連幹隻剩四人;必須補充休整後方能繼續戰鬥。
(五)根據上述情況,在攻取太原作戰以前,必須經過一個適當休整準備階段,完成下述工作:補充兵員(爭取俘虜,我方傷員歸隊),整頓組織,調整裝備,後方準備,彈藥準備,及攻堅戰術技術訓練等工作。同時抽派一部繼續完成控製機場,攻取東山、西山某些據點及工礦任務。
(六)攻取太原的作戰原則擬定如下:“切實完成對太原市之包圍圍困,控製南北機場及若幹外圍工礦,斷絕其外援及糧彈、燃料補給,逐步攻取必要的外圍據點,消滅其有生力量,瓦解動搖敵人,以造成攻城有利條件,開辟攻城道路,完成攻城準備,然後一舉攻取之”。
7月23日,中央軍委複電給徐向前:“計劃甚好。全軍應即進入休整補充兵員。暫定體整一月,情況許可再延長之”。據此,部隊立即轉入休整補充。
為更好地組織太原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第一兵團組成前委,以徐向前為書記,周士第為副書記,統一指揮該兵團第八縱隊(轄第二十二旅、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第十三縱隊(轄第三十七旅、第三十八旅、第三十九旅)、第十五縱隊(轄獨立第十旅、第十二旅,並指揮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獨立第七旅、第三縱隊獨立第三旅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二旅)。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兵團前委認真研究製定了攻取太原的作戰方案,並於9月28日上報中央軍委:“戰役指導方針,係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然後一舉攻下太原。戰役擬於10月18日開始,爭取三個月內結束戰役。進攻步驟:擬第一步突破敵一線防禦陣地,以火力控製南北機場,斷敵外援,便於瓦解工作。第二步攻占東南、東北攻城必需之據點。第三步攻城”。因東南地區易於展開兵力,“故主要突擊方向擬選於城東南,而以有力一部由東北突擊河西、東山北、機場以北地區,以地方一部隊一部活動配合攻城方向”。在戰術要求上,對攻城妨礙不大之據點,盡量不打,力求連續攻擊,分割包圍,乘勝擴大戰果,結合政治瓦解,殲滅守軍。
對於戰役的分析,徐向前認為:“從太原的自然地理形勢和敵人防禦重點來看,進攻城區,首先必須攻破城東的群山防線,堅決占領並控製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這四大要點,也就是閻錫山的所謂‘第二道堅固防線’。近代曆史上,有兩次攻太原的戰例:一次是明朝末年,1664年2月,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下太原:一次是日寇1939年侵占華北,11月9日太原失陷。這兩次,都是由城東依靠東山攻進城垣的。不過,李自成也好,日本鬼子也好,他們都是先攻最東麵的高峰,然後采取向西‘平推’的戰法組織攻擊。我們根據自己的兵力和裝備技術,決不能走那條‘老路’。按照軍委要求迅速轉入攻城作戰計劃意圖,再考慮到嚴冬即將到來,天寒地凍後,對部隊攻擊作戰會增加困難,時間也不能拖得那樣久。我主張由南北兩個方向,直接插入東山四大要塞,堅決攻占這條南北8公裏長的陣地,把太原與東山高峰從中間一下切斷,守備東山高峰的敵人,不投降也把它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