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4到840年,世人稱為虔誠者的路易一世統治查理曼帝國期內,鼓勵修士遵從“聖本篤教條”,到了1000年,差不多所有西歐的修道院都采用了本篤會修道院的日課規定,就如許多修道院仿照公元820年為瑞士聖加倫修道院繪畫的“藍圖”而建築一樣。本篤在意大利南部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出任院長時,訂出“聖本篤教條”。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在公元529年創建,到今天仍然是世界有名的大修道院。本篤是該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長。確立了早期修道院教條所提倡的自給自足模式。修道院生活所需,完全依靠本身的農田和工場。幾百年來,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修道院一直奉行不渝,不少新修道院亦相繼仿效。
在每間早期的本篤會修道院裏,修士都過著集體的生活。日課中的主要部分,就是聖本篤所稱的“上帝作工”——長時間和越來越繁複的讚頌和禱告儀式,其他一切都屬次要。教條中規定的體力勞動,不僅為修士提供食物、衣服和其他物質需求,而且免讓他們變得閑散疏懶。並藉以充實心靈。其後主要因為虔誠的富人捐獻,修道院逐漸富裕起來,修士毋須再住公共宿舍,可以擁有個人的睡房,也開始雇請傭工種田,不少修士有充足時間執行其他職務,包括研究學問,所以,本篤會修道士後來以學問淵博著稱,具備真才實學,博古通今的修士輩出,不可勝數。
修士在修道院圍牆內的園地種植藥草,以作醫療用途。從一個沒有人確知的時間開始,他們想到用白蘭地酒把一些藥草浸漬,由此發明一種叫本篤的酒。乍聽之下,修士簡樸的生活,和象征奢華的酒類似乎格格不入,但本篤會修士一向可以喝酒。他們的食物簡單,主要是麵包、雞蛋、幹酪、魚等。正好和酒類配合。早期的修士戒犖,但由於創辦人沒有指明不可食用飛禽的肉,後來一些修道院把家禽和野鳥也列入菜譜之內,不過,修士用膳時必須寂靜無聲。所以“聖本篤教條”雖然在多方麵規定嚴格,卻能在苦行節製和放縱沉迷之間取得平衡。
本篤對人性顯然有相當深刻的認識。雖然修士要盡早起床,但本篤叫他們“互相溫言勉勵,因為貪睡的人藉口最多”。夏天他又準許修士午睡。此外,清晨的第一首讚美詩必須慢慢唱出,以便遲來的修士能趕上,修道院要求請靜。但那是指“清心虛靜”,並非完全沉默無語。事實上,修道院特設一個房間,冬天還生火驅寒,供修士在裏麵交談。另一項同樣考慮周到的措施,就是為修士配備簡樸潔淨的衣服,包括一套替換的長袍和內衣。那時埃及和敘利亞的修道會強調極端的苦行修煉,但本篤並沒有仿效之意。不過洗澡被視為非常奢侈的享受,除非染上疾病,否則不得洗澡。
在那些作息極有規律的日子裏,本篤會修士無論在生活和工作方麵,必須絕對服從院長的命令。院長由修士選舉出來,一旦出任院長便終生管製修士的一舉一動,院長也決定修道院的風氣,譬如是以莊嚴肅穆,精於烹調,或學術研究而聞名。歐洲有一段長時期受侵略和內戰的蹂躪,不過基督徒不敢攻打修道院,因此藏書室庇於高大堅固的圍牆,得以完整保存了古代社會許多文化遺產。
事實上,修道院既可供給生活所需,又可保住性命,這顯然是吸引修士的一個主要因素。幾百年來,本篤會及其他修道會的修土,一直無須驚怕饑餓、戰爭或遺散,經年平靜地生活。他們也欣然相信,到了最後的日子,必然比那些沒有修道,俗世的農民或武土較容易獲得上帝的救贖。這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
那個時期,修士團和獨行隱士散布埃及各地。傳說隱士與野獸友善,而聖者更能與獅子、貌甚至鱷和睦共處。而影響至今的似乎還是聖本篤會大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