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兄終弟及,字麵意思就是哥哥死了,弟弟跟著接管哥哥的所有。在原始社會,甚至哥哥死後,妻子也可以由弟弟“接收”。而所謂叔嫂之間的不倫之戀,在哥哥去世之後也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但是,在這裏講“兄終弟及”主要是講王位繼承之說。兄長死後,把王位傳給弟弟,而傳給弟弟時一般是按年齡的長幼依次來繼承,我國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春秋時的魯國、宋國等實行過這種繼承製度,宋、元時也偶爾出現過這種情況。但“兄弟之親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間常不免有爭位之事”。
其實,麵對至尊無上的權力,人性的泯滅之事就會經常上演。而所謂的手足親情,好像隻存在於孩提時候,打架站一邊的就是兄弟,不管血緣關係有多深,那都是純真的手足之情。當長大了接觸了種種誘惑之後,這種感情就會變得很淡薄。而兄終弟及語出《公羊傳》:“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再次翻開曆史,在眾多的“兄終弟及”事件中,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和宋太祖趙光胤的那出“燭影斧聲”,可說是最蹊蹺、最讓人疑竇叢生的。
趙光義的登基,始終沒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交待。宋太祖趙匡胤雖未立太子,但也從未說過要把弟弟趙光義立為皇位繼承人。而趙光義後來拿來作為證據的杜太後的“金匱預盟”,也是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琢磨。反倒是“燭影斧聲”鬧得沸沸揚揚,很難圓場。
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猝然離世。可是,趙匡胤一向身體健康,正史中也沒有他患病的記載。一個健康人忽然地猝死,這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問題是他的屍體也不是在出事現場發現的。那他怎麼就突然死了呢?死前他與何人見了最後一麵呢?而何人在他死後占到了最大的便宜呢?而結果發現,見到最後一麵的人和能占到便宜的人就是同一個人——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那這也就說明了這個人的嫌疑很大啊!其實,趙匡胤猝死後,趙光義馬上就繼承了哥哥的帝位,著實留下了很多疑點,這也成了曆史上的一宗懸案。
據記載,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的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兩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是深夜。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可趙匡胤卻就在當夜忽然去世了。而據記載,當晚的情形如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按照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住在宮裏的,那他為什麼敢違反規定在寢宮留宿呢?是趙匡胤讓弟弟留宿的,還是趙光義自己另有目的留下了呢?
而在趙匡胤猝死後,由趙光義宣布自己成了皇權的接管人。麵對這些來自各方的猜忌,他也拿出了所謂的證據——“金匱預盟”。
據《宋史》記載,建隆三年,趙匡胤、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後病重,趙匡胤一直在旁服侍,不離左右。杜太後臨終之時,把宰相趙普宣入宮,當著趙普的麵,杜太後開始向趙匡胤發問:“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到天下的嗎?”趙匡胤“知書達理”地回答道,是仰仗祖先及太後積下的恩德。杜太後卻說,是因為周世宗立了一個7歲的小孩當皇帝。假如後周有個年長的國君,你就不一定能擁有這片江山了。所以,為了大宋朝的千秋基業,你應該在死後把皇位傳給你弟弟,為國家選一個年長的君王,這才是江山社稷之福。於是,趙匡胤便答應了。杜太後便讓趙普做見證,並讓他寫成誓書藏於金匱之內,這就是“金匱預盟”。
除此之外,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這便成了趙光義繼承哥哥皇位的“合法”依據。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何找不到這份盟約的原文呢?而且“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中也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再者,既然“金匱預盟”是合法的憑證,為什麼不在趙匡胤剛死、趙光義登基時拿出來詔告天下呢?明明那時候宋王朝上上下下都無法理解趙光義的“兄終弟及”,若這時拿出來豈不正好可以撫慰民心?把如此重要的“證據”遲遲拖了5年,才由趙普密奏,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啊!麵對著大家的猜忌,是趙光義慌了手腳把“證據”忘了?還是曆時5年終於編造出了一個“妙計”?
而且,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隻有35歲,正值壯年。趙光義23歲,趙匡胤的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杜太後怎麼會要求兒子在盛年時立下傳弟的“遺詔”呢?難道他咒自己兒子早死嗎?倘若趙匡胤壽終正寢,那身為兄弟的趙光義也應該是半個身子進了棺材的,這又怎麼能將皇位傳給一個垂死之人呢?這顯然唐突無比。
而另有記載,說趙光義、趙匡胤兄弟手足情深,由感情出發可以講得通“兄終弟及”之事。
《宋史》中就有記載兄弟二人手足情深的往事。有一次,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為其治病時,趙光義若覺得疼痛,趙匡胤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以身試藥,可見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確實深厚。
又據說,宋太祖趙匡胤親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趙光義留守都城。對於軍國大事,趙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趙匡胤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他都不聽,趙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關係,才使他改變主意。可能趙匡胤真的很欣賞弟弟的政治才能,況且比起群臣,自然是他們兄弟關係比較親,說的話感覺就會比較可信。趙匡胤還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讚趙光義:“光義龍行虎步,自出生時就與普通人不一樣,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說:“福德吾所不及。”但是,這些能作為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依據嗎?說到親,難道兄弟間能有父子間親嗎?
就算趙匡胤對弟弟百般疼愛,皇位也由弟弟承襲,而對這樣的好哥哥,趙光義又是怎麼“報答”的呢?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對侄子的迫害,絲毫看不出他對哥哥的感情。趙匡胤的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懷疑謀立,無奈自刎而死。秦康惠王趙德芳最小,卻“寢疾薨”,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年僅23歲,有人說是被趙光義害死的。就連趙匡胤的遺孀宋皇後死後,趙光義也沒按皇後禮儀發喪,更讓人覺得他的即位很不光明磊落。
按照慣例,新君即位後先沿用舊有年號,到第二年再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卻在即位後,把隻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如果兄弟兩人關係真的如此之好,又何必急著宣布他哥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呢?難不成是急著給自己“正名”?
另外,尚在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前,他就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親信了。他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說,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與朝中不少文武百官都搞好了關係。其中,包括很多趙匡胤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的朝中要員。這兩人都與趙匡胤關係密切,而在趙光義即位之後都升了官。而趙匡胤之前重用的忠臣,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卻都被調到京師附近做官。如果他的王位繼承人之說合法,這番的苦心經營,又作何解釋呢?是等待時機成熟,就上馬篡位呢?還是說真的很巧合,趙匡胤早有傳位於他的打算,他的這番努力都是自己瞎操心?
但是,這件事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殺兄篡位”的說法,於是,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
據說,宋朝王位傳到宋高宗趙構時,趙構沒有兒子。那麼,將來該由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一種意見就占了上風:“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想法非常不滿,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了,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把他帶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燭影斧聲”的真相,並說:“你隻有把皇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出現轉機。”於是,趙構便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