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史稱“驪山”,在陝西臨潼驪山主峰北麓原地上。陵南正對驪山主峰,山勢崇峻連亙若屏障,陵北為渭水平原,極目蒼茫,曠達開朗。此陵墓形製宏巨,規模空前,創造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新形式,直接影響兩漢,餘波遠及唐、宋。
秦亡漢繼,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西安龍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漢城鄉一帶,距今西安城西北約5公裏。漢長安城周長約25.10公裏,其中東牆長約5917米,西牆長約4767米,南牆長約7453米,北牆長約6878米,城域麵積34.40平方公裏。城牆全係黃土板築,分段層夯,十分堅固。城牆每邊開三門,每門各有3個門道,每個門道各通城內一條大道。中間門道稱為馳道,寬7.7米,可並行4輛馬車。兩側門道各寬8.1米,為車輛行人的通道,門道之間相距4.2米。城內主要道路有南北向8條,東西向9條。城牆四周,圍以護城河,寬三丈(6.93米)、深二丈(4.62米)。城內布局嚴整,分宮殿區、武庫區、太倉區、居民區和工商業區等。城內大部為宮殿所占據,官署、武庫雜處其間。城內西北隅有東市、西市。民居主要分布於城外北端及東側。
城南偏西有社稷、宗廟及辟雍等禮製建築。城西有漢武帝時修造的建章宮及上林苑。
雖然現存較完整的漢代建築遺物隻有少量的石闕、石祠和崖墓,但它們與眾多的壁畫、畫像石、陶屋一起,形象地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漢代建築形象。
四川雅安的高頤墓闕建於東漢末年,由東、西兩闕構成,兩闕相距13.6米。現東闕僅有母闕,西闕保存完好。西闕由13層大小不一的石塊疊砌而成,母闕高6米、寬1.6米、厚0.9米;子闕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表麵隱出倚柱及橫枋,均以櫨鬥、一鬥三升鬥栱及橫枋承闕頂。闕頂平緩,隱出屋脊、瓦隴及圓瓦當。
簷下刻有反映神怪故事及人間生活之浮雕。
東漢陶屋出土較多,雖為明器,但建築結構、構件寫實。陶屋主要可分為平房與樓閣兩大類。平房的平麵多呈長方形,麵闊開間常為奇數,梁架主要有抬梁、穿鬥兩種形式,另有幹欄式建築,屋頂有單坡、雙坡、四坡多種。陶樓的平麵均為方形,層數自3~5層不等,樓體皆有顯著收分,樓層挑出平座,最上覆以單簷四坡屋頂。有些陶製明器還呈現了院落形象,其平麵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多種形式。陶屋中的柱梁串枋、鬥栱斜撐、平座勾欄、窗扉欞格、屋脊起翹,以及院落的形式、布局、規模等,都為我們提供了鮮明且具體的建築形象。這種鮮明且具體的建築形象,在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上也可以見到。如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中,就刻繪著較大的住宅院落形象。該院落的布局大致分為東、西二區,而以西區為主。其大門置於南垣西端,入內有前院,經內門達後庭。庭中建有三開間之抬梁式懸山建築一座,室內二人東西對坐,當係宅中主要廳堂。東區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結構三層樓閣。南端則為廚房與雜屋,並有水井一口。
漢墓中的壁畫同樣把各種建築作為表現內容之一。如河北安平縣逯家莊漢墓壁畫,使人們看到一座大型塢堡式院落的建築形象。這座院落有一個明顯的主軸線,經過居中的大門以及前院、二門(或門廳)到達一個縱向主院。正麵是一座朝南開敞的堂,當是待客或飲宴之所;東西兩側建廡;堂後為一橫向後院,可能是主人居所。全宅以大門到後院三重院落為核心,又向左右及後部布置了一係列不同形狀、大小的附屬院落,院落總數超過20個。總體布局左右大致平衡而並不絕對對稱,多是按不同功能,用條形或曲尺形的建築將空間分割成若幹庭院。有的庭院種植樹木,安設亭台,說明宅內有供遊賞的園林部分。宅後右部有五層高的望樓,樓頂是四麵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懸旗幟,亭內置鼓,當為打更報警之用,說明望樓是防禦性質的。房屋是建造在有木框加固的夯土台基上,牆身可能是由加木骨架的夯土牆築成,屋頂有懸山和廡殿兩種形式,屋麵用筒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