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明清紫禁城與中國古代建築(11)(2 / 2)

(4)別立圖樣,以明製度。李誡在“總諸作看詳”中說:“須於畫圖可見規矩者,皆別立圖樣,以明製度。”確實,《營造法式》以6卷篇幅、共218版圖樣補充了文字說明之不足。

例如在石雕紋樣圖中,就表現出不同構件所施石雕紋樣的不同風格。同為剔地起突華,在柱礎上使用時,需隨覆盆外輪廓作凹突變化,而在角石上者則可自由突起。在流杯渠圖中,則表現了風字渠與國字渠的不同紋樣及流杯渠與出入水鬥子的平麵關係。在石闌圖中,向人們展示了單鉤闌與重台鉤闌形製之差別。

再如在大木作製度圖樣中,也從多方麵補充了製度難以用文字表述的部分。

圖樣中有關建築物總體方麵的有地盤圖、側樣圖、槫縫襻間圖。其中側樣圖占的比重最大,共載有殿堂側樣4幅,廳堂側樣17幅,幾乎將當時木構建築各種常用的梁架形式皆包括進來,這不僅補充了大木製度中所未涉及的問題,而且可看作是一次對宋代木構建築構架類型的係統總結,意義非凡。關於建築轉角部位柱、額、鬥栱、椽、翼角的關係的建築局部圖樣有4版8幅圖樣,不僅涉及單層房屋,而且表現了樓閣建築在使用平座情況下的角部處理情況。還有多幅表現構件卷殺的做法,表現卯口位置、形狀、開鑿方法,表現整組構件組合的型製的圖樣,這對於了解大木製度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頗有幫助。

又如在小木作圖樣中,具體描繪出以下的幾類裝修圖樣:常用木裝修型製圖,包括室外裝修常用門窗、室內裝修中的隔斷、鉤闌等數種;特殊木裝修型製圖,包括小者如板匾,大者如佛道帳、壁藏、轉輪藏等;裝修中使用的裝飾紋樣,如平棊圖案,就繪有19種紋樣。此外,在雕木作圖樣中繪有“混作”、“寫生華”、“剔地起突華”、“剔地窪葉華”等不同雕刻手法所用紋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彩畫作圖樣。由於時代變遷,建築彩畫比建築本身更能保留下來。《營造法式》圖樣中以彩畫作圖樣所占篇幅最多,向人們展示了難得一見的宋代彩畫模樣。其中有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解綠結華裝以及丹粉刷飾彩畫在梁、額、鬥栱、椽、栱眼壁等處的紋樣,和需填充的不同色彩之部位。

在花卉紋樣中,也繪出鋪地卷成、枝條卷成、寫生華等不同風格的花葉處理的方式。

《營造法式》6卷圖樣的製圖方法多樣,有的近似於今天的正投影圖,如地盤圖、側樣圖、花紋圖等;有的類似軸測圖,如構件開榫,其中最精彩的是鬥的各種軸測圖;還有近似於一點透視的立麵圖,如佛道帳,為表示台階、柱廊,於畫麵左右向中央作透視。這些圖樣反映了宋代工程製圖學所達到的水平。遺憾的是,今天所見各版本的圖樣幾經傳抄,已非原貌,可以肯定《營造法式》宋版圖樣定會更為令人讚歎不已。

《營造法式》的崇寧二年(1103)刊行本已失傳,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曾重刊,但亦未傳世。南宋後期平江府曾重刊,但僅留殘本且經元代修補。現在常用的版本有1919年朱啟鈐在南京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發現的丁氏抄本《營造法式》(後稱“丁本”),據以縮小影印,是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務印書館按原大本影印,是為石印大本。1925年陶湘以丁本與《四庫全書》文淵、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後,按宋殘葉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是為陶本。後由商務印書館據陶本縮小影印成《萬有文庫》本,1954年重印為普及本。

附:建議閱讀論著目錄

1.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

2.梁思成:《中國建築史》,見《梁思成文集(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年版。

3.楊鴻勳:《建築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4.傅熹年:《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5.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見《梁思成全集(七)》,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6.李允:《華夏意匠》,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