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富貴

貞觀四年,曾做過隋朝資官令和唐初火井令而後隱居民間的星象家四川成都人袁天綱,來到利州武都督家。武都督即武士矱並州文水人,貞觀元年十二月被派往利州出任都督,職責主要是掃除前任都督義安郡王李孝常陰謀叛亂被誅以後的餘黨。袁天綱是星相家,極善看相。袁天綱先看都督夫人楊氏,說:“夫人骨法,必生貴子。”武都督便把兩個兒子元慶、元爽叫出來。袁天綱一看就說:“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都督又把女兒、後為韓國夫人的武則天的姐姐叫出來。袁天綱說:“此女當大貴,然不利其夫。”

到這時,都督武士矱、楊氏和袁天綱都有點兒迷惑,楊氏骨相上不是當生貴子麼?怎麼隻是這些?想必還有什麼?這個時候,乳母走出來,懷中抱著一個孩子,穿著男孩的衣服。袁天綱舉目一看,心中一緊,忙說:“此郎君,神色爽澈,不可易知,試令行看?”乳母放下孩子,讓他行步床前。袁天綱一看之下,不禁大驚,說:“此郎君,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再轉身觀視,更加驚詫,“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這孩子便是武則天。

後世流傳有《李淳風袁大綱推背圖》。其中,關於武則天的圖讖如下:

日月當空,照臨天下。

撲朔迷離,不文亦武。

參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

遺枝拔盡根猶在,喔喔晨鳩孰是誰?

其中暗示武則天當為天下之主。不善詩文,卻以武幸。並說以後剪除李氏子孫,但留有根脈,還會複生。這部《推背圖》的許多圖讖是被曆史所驗證的。但問題是,這是李淳風或袁天綱抑或兩人合作的原作?還是後人假借他們的名字而造出的贗品?這些暫不去理會。不過,袁天綱知識淵博,預知未來,確實在當時是聲震朝野,神乎其神的。他在九成宮拜見太宗時,替許多大臣看過相,無一不驗證。太宗的寵臣高士廉當堂問他,想做何官?他說,他不能做官,他的命當在當年四月將盡。百官無不驚駭。果然,袁天綱於當年四月故世。

再說武則天,她似乎真是聖人之資,一出生便攪得天地不寧。貞觀初年,民間流傳一本秘記,內稱“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本秘記暗中流播,被京城太史局采集,不久,便報告給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君臨天下,文才武略,不可一世。可是,李世民聽到這個秘記的奏報,不禁大為驚駭,惶惶不安。李世民是信奉這個的。他四歲時,曾有一位相士到岐州李家,替他看相,說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為此,李淵替他取名叫李世民。如今,竟說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不能不叫他大為緊張。可事實上,這女主武王武則天,正是因太宗而發跡的,曆唐三世之後,進而得有天下的!

入宮受逐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去世。十三年,太宗頒詔,“內職有闕,選良家有才行者充”。十四年,才名遠播的湖州女才子徐惠入宮,選為才人。十五年,太宗聽說武士鑊的女兒很美,便召入後宮。這年武氏年14歲。後宮美女如雲,武氏入宮,美豔處沒有什麼特別。太宗得知她叫武明空,覺得名字不好,便賜名武媚,此後就沒再理會。武媚便派充侍女尚農。

武媚有膽有識,工於心計。她十四歲臨入宮前,母親楊氏慟哭悲泣,與她相別,她卻從容自如,說道:“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母親驚詫不已。入宮以後,武媚的心機與膽識,在三物降烈馬一事中表現無遺,她也因此聞名宮中,著於青史。此事史書有這樣出記載:“昔太宗有馬肥逸,無人能馭。武為宮女,進言曰妾能製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鞭之不服貝撾其首,撾之不服則斷其喉。”

武媚非凡的膽識,引起了太宗的注意,隨即召幸,封為才人。才人是後宮中三夫人、九嬪以下二十七世婦中品級最低的一類,職在“掌敘燕寢理絲枲以歲獻功”。封為才人以後,一冷就是幾年,太宗沒再理會她。太宗自識甚高,英明神武,不可一世,他喜歡的女人自然不會是豪爽、勇武一類。他喜歡儒雅、文弱的女子,喜歡溫情似水、柔婉嬌媚一類。因此,才女徐惠擅寵,武氏充其量就賜名武媚。不過,三物降服烈馬一事,引起了另一個人的注意,他便是身心文弱的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以後立為太子的,因為文弱,因而對同齡的武媚由崇敬而著迷。

貞觀二十二年夏天,太白星晝見。太宗李世民找來太史令李淳風,問這是何象。李淳風答說:“女主昌。”一直對“女主武王”耿耿於懷的李世民又緊張起來,惶惑地說:“秘記所雲,信有之乎?”李淳風答道:“臣據名勝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中。從今以後,不過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殆盡!”李世民一身冷汗,恨恨地說:“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李淳風答:“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徒多殺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複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為複生少壯。嚴重毒殺之,立仇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矣!”李世民善之而止。

李世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可是,又不能疑似者全殺,那就殺得太多了。那殺誰呢?左武衛將軍李君羨,是武安人,排行為五,小名五娘,討伐過劉武周,封武連縣公,守衛玄武門。這一大溜,犯武字諱真是太多了!太宗認準他是所謂的女主武王,便先把他貶謫華州刺史,隨即令禦史條奏,稱他陰謀造反,當即把他殺掉。這是一點題外話。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病逝,享年51歲。太子李治即位,為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按照宮中慣例,新皇即位,先皇後宮中除四夫人、九嬪以外,其下的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一體送往感業寺為尼。於是,一大隊宮嬪美女,穿著黑色的喪服,踏上了通往感業寺的道路。她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為自己淒淒的命運悲哀,因為,她們走向的是沒有一線希望的活墳墓。武媚也置身在這黑色的隊列之中,時年僅僅21歲,青春正茂。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蕭瑟,萬般沉重。

秋色籠罩了長安。感業寺渾厚沉重的鍾聲在古城中回蕩。落葉蕭蕭。女尼們靜坐在寺中,心如死水,生命在無邊的寂寞中已漸漸麻木。隻有武媚是個例外,她滿懷幽怨,人在感業寺中,心卻時不時地飛往太宗別廟。

感業寺地處長安縣城朱雀門外西大街第四坊,即安業坊東南角。此處原為隋申國公李穆的別墅,李穆死後,其妻將此地改普修善僧寺。西二街第四坊是崇德坊,有濟度尼寺。為濟度太宗的婦禦為尼,唐室將崇德坊的濟度尼寺遷往修善僧寺,而將原濟度尼寺改稱太宗別廟,原來的修善僧寺自此就被取消。崇德坊在西、安業坊在東,兩坊左右為鄰,中間是一條南北向的長街。高宗李治上香太宗別廟,一定會順道感業寺,看望武媚娘。這便是她的一線希望。

借勢回宮

永徽元年五月,太宗的周年忌。高宗李治到太宗別廟上香。然後,李治果然駕臨感業寺,與先皇太宗才人武媚娘相擁而泣。這一慕感人的場麵很快傳遍京師。高宗王皇後知道得更快,也更為詳細。王皇後滿懷酸楚,但同時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計:“何不利用武媚娘來打擊正得寵爭位的蕭淑妃呢?”

王皇後是並州祁地人,是魏尚書左仆射王思政的孫女,出身於名門望族。王家與李唐皇室世代姻親,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嫁王家任隋州刺史的王裕,王皇後是同安公主的孫女。史稱“從祖母同安長公主以後(王皇後)婉淑,白太宗以為晉王妃”。就是說,同安公主看到美貌、聰明的王氏可愛,便告訴侄兒李世民,收納王氏為晉王李治的王妃。晉王李治繼太子李承乾為太子以後,王氏就升為太子妃,生活在東宮。

東宮的內官有妃、良娣、寶林三級,還有諸多宮女。貞觀十七年李治做了太子,王氏為太子妃,受到李治的寵愛。同時,宮人劉氏、鄭氏、楊氏等也時見愛幸。貞觀十七年,生燕王李忠。次年,鄭氏生原王李孝。再次年,楊氏生澤王李上金。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育,心中不免有些緊張。但可幸的是,劉氏、鄭氏、楊氏三人都是宮人,沒有什麼名號。最讓王氏心驚的是,貞觀二十二年,蕭良娣生下了許王李素節。良娣僅在太子妃之下,蕭氏又明豔美麗,皇子極聰明可人。最要命的是,劉、鄭、楊三人並不得寵,而蕭良娣一躍而為僅次於皇後的蕭淑妃。這樣,擁有貴子的美豔動人的蕭淑妃便成了王皇後的最大威脅,也是她一直無法排譴的一塊心病。感業寺天子與女尼相擁,無疑是情深似海,不然不會冒此天下之大不韙。果然如此,引武媚與蕭妃抗衡,自己坐收漁利,不是於皇上、於武媚、於自己三全其美?又打擊了蕭妃?

王皇後的如意算盤打得心滿意足,然而事實上,最後最稱意的是武媚,而最慘最失意的是王皇後。蕭淑妃也是慘不忍睹,死於非命,宗族悉流。就在高宗與武媚相擁而泣的幾天以後,武媚隻在感業寺呆了十個月,便被王皇後神秘地接回宮中。李治得訊後大喜,寵幸武媚,日夜求歡,寵冠後宮。蕭淑妃隻有傷心落淚。

武媚回宮以後,對王皇後萬分感激,但不過是權宜之計。史書記載說:“才人有權數,詭變不窮,始,下辭降體事後,後喜,數譽於帝。故進為昭儀。”武媚下辭降體於王皇後,事奉恭謹,知道王皇後可被利用,於她有所求。天性憨厚的王皇後哪裏曉其個裏,不僅不加防範,反而多方讚譽,使她輕易地進封昭儀。蕭淑妃是被壓下去了,可是王皇後卻不知道,她避開了一條狼,卻引進了一隻虎,最後她隻能是自食其果。

後位之爭

武媚封昭儀時已替李治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皇五子李弘,生於永徽三年。一個是皇六子李賢,生於永徽五年。李賢生下以後,她便被封為昭儀。昭儀是九嬪中的第一位,在後宮中僅次於皇後、貴妃。當時,隻有皇後,因而武昭儀便居於第二位。當武媚繼續受寵、兩位皇子繞膝嬉戲時,王皇後這才驚醒過來:蕭淑妃已經完全打下去了,沒有什麼威脅,真正要命的威脅是來自令皇上迷戀的武昭儀。王皇後於是又和蕭淑妃結成了聯盟。

然而,王皇後、蕭淑妃哪裏是武昭儀的對手?武昭儀雖然年輕,但在太宗的後宮中已經曆了八年的磨練,目睹了後宮的一切,結識了許多密友。加上由於太宗獨寵女詩人才子李惠,逼使武氏苦修經史,明了了許多曆史故事。這樣,一個太宗時代的才人,有如許的種種經曆,怎麼會不比生長在太子宮中的王氏、蕭氏老練得多?也厲害得多?

王皇後認為是她使武氏改變命運的,因而,武氏理當要感恩戴德,在她麵前俯首貼耳。武氏為此也曾有一陣心力交瘁,為自己何去何從而心力交瘁,不勝痛苦。常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王皇後這恩德似海,又該如何才能報答呢?但可怖的事實是,自己在宮中受寵,危機四伏,一旦發生一點微小的變故,便會性命堪虞。自己如何才能鞏固地位、確保恩寵?惟一之途便是取皇後之位而代之,進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武昭儀顧不了報恩報德的那一套了,她隻想著無毒不丈夫,隻想著婦人之仁成就不了大事。而高宗李治天性仁厚,極少主見,易受他人影響和操縱,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高宗對武昭儀寵愛不衰,並恩及武氏家族。他封武氏死去的父親為太原郡公,母親楊氏為太原郡君,並在長安城內賜給府邸一區,供武氏一家受用,其他人等也一一授予官職。武昭儀一方麵用媚術繼續迷惑李治,使他不能自拔,一方麵暗結宮中上下人等,密察王、蕭兩人的行動,並巧妙地將王、蕭兩人對她的怨憤以至謾罵告訴李治。於是,高宗李治漸漸對王皇後不滿。

不久,武氏生下了一個女兒、女兒長得白胖美麗,極得李治的喜愛。這個時候朝野已差不多都知道,王皇後的被廢勢在必然,隻是遲早而已,而武氏弄死自己的女兒嫁罪於王皇後,便使王皇後的坐廢成為現實。這一場由後宮波及朝廷,牽涉後宮後族、嬪妃、宮女和朝廷眾多重臣的重大變故,真是血雨腥風、觸目驚心,而這一切又都是武昭儀從容不迫地一手導演的。她是這場凶鬥中的惟一受益者和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