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在滇緬會戰中,不僅軍隊傷亡達67000人之多,雲南人民也作出了重大犧牲。龍陵當時隻有60000多人口,為支援遠征軍反攻,犧牲者數以千計。騰衝的人口雖然比龍陵多,但他們為了支援抗日,不惜犧牲一切,承受了罕見的戰爭創傷。
騰衝攻堅戰,村舍變成了戰場,戰鬥結束後,全城被夷為平地,損失不計其數。遠征軍反攻時,16萬大軍所需糧食主要來自滇西,雲南各族人民群眾紛紛派騾馬運輸。滇西反攻戰中的馬幫運輸,成了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僅潞江土司,就派人送了30000多籮軍糧。
衛立煌在騰衝攻堅戰勝利的慶祝大會上,激動地說:我們的勝利,一半是戰士生命,一半是父老們的支援。
這個勝利影響巨大。
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再次開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使抗日戰爭末期的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這些美國援助的軍用物資在對日寇的反攻作戰中,雖然沒有發揮當初預想的作用,但它給中國人民傳遞了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信息。
這些勝利的信息,揭開了正麵戰場反攻的序幕,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貢獻。這些勝利的信息,鼓舞了中國人民收複大片國土的激情。
這些勝利的信息,堅定了日本侵略軍必敗、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在異邦土地上打敗侵略者,這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空前的。
中共中央通過《新華日報》,熱烈慶祝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輝煌勝利”。
史迪威將軍感慨地說:“中國軍隊是極好的。”
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回憶滇西反攻作戰時,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美軍上校布朗在談到參與緬北反攻作戰的感受時,說:“中國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軍隊,我必須向他們脫帽致敬,我願意追隨他們到任何地方。”
美國的《紐約時報》報道: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入緬之戰,開創了大陸反攻的新階段”。緬北、滇西的反攻作戰,“從側翼牽製了太平洋戰區,可鞏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軸心國會師遠東之企圖”。
一名戰地記者在美國《皇冠》雜誌1944年11月號載文評論說:“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緬北反攻作戰,“表現出中國軍隊忍受無限艱難的偉大,世界上任何軍隊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