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時間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入選理由
倉頡造字終結了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是數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偉大開端;他確立的象形、會意、指示等造字方法一直被後世沿用,漢字係統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事件簡介
傳說,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接受黃帝命令發明了文字。倉頡在發明文字過程中,不但集合眾人的智慧,還善於觀察天地萬物,把它們最突出的特征符號化。在此基礎上,倉頡造出了人類使用的第一批象形文字。傳說倉頡的這項發明驚動了天地鬼神,造字成功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他被後人尊稱為“造字聖人”。
事件經過
人類一直抱有“萬物之靈”的優越性,然而,人類與動物的分野究竟在何處?這個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解決。科學家曾認為會製造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特征,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會製造工具的動物的發現,這條標準已經嚴重被動搖;把語言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也不能令人信服,《禮記》中說“鸚鵡能言,不離於禽;猩猩能言,不離於獸”,反而證明了很多動物有自己的語言。那麼,人類的獨特性究竟靠什麼來體現呢?現在看來,唯有文字。
文字的出現,在人類發展史上絕對是劃時代的事件。在此之前,是原始野蠻的時代;在此之後,則正式跨入文明時代。不過,無論是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臘的線性文字,還是中國的漢字,其發明過程都沒有留下詳實可靠的記載。當然,中國人在這一領域還相對幸運一些:一方麵,在這些人類最早發明的文字中,隻有漢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另一方麵,我們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中還留存著一些關於漢字發明者的記錄,他就是倉頡。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傳說是黃帝的史官,生活在大約公元前26世紀。倉頡在傳說中是一個神秘的人物,據說他“四目重瞳”,也就是說,他有四隻眼睛,而每個眼睛又有兩個眼珠。在古人樸素的認知觀念中,大概認為這樣有助於觀察天地萬物,以便造出文字。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曆史上明確記載是“重瞳”的還有兩個人,一是舜,一是項羽,他們都是深受後世尊敬的帝王級人物。
倉頡倉頡造字,據說是源於黃帝的命令。《呂氏春秋》記載,黃帝命令“倉頡作書”,這裏的“書”其實就指文字。倉頡造字的成功主要依賴他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提煉事物特征的能力。傳說,他“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最早的一批漢字是象形文字,其實就是對最常見的事物,如山川雷電牛羊花草,進行符號化。不過,任何事情都是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做起的。
有了好的開端,漢字係統就日漸完備起來。倉頡造字成功,最先驚動的不是當時的人類,而是天地鬼神。據說文字發明成功的那一刻,“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現在看來,文字的發明,確實達到了揭示天地鬼神秘密的功效,所以不管這段記載有多離奇,它對我們認識文字發明的巨大意義還是有幫助的。
不過,古籍中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並不統一。如《荀子》就寫道:“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意思是說,當時嚐試發明文字的人很多,然而隻有倉頡發明、整理的這套文字係統流傳下來,原因在於他用心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