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母乳喂養(一)(2 / 3)

初乳中還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細胞,每立方毫米平均值為7904.4個,其中大部分為巨噬細胞,它能夠分泌溶菌酶、乳鐵蛋白和幹擾素等。這些都是強有力的抗微生物因子,具有吞噬、殺菌和抗病毒能力,其功效勝於抗生素。在嬰兒免疫係統尚未發育、肌體屏障功能較差的情況下,通過哺乳獲得的抗體猶如一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對抵禦胃腸道、呼吸道乃至全身感染,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有些醫院對肺炎患兒采用初乳“乳清液”霧化吸入,對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抗生素久治不愈的患兒給予初乳,便能很快治愈的機製所在。初乳的這種作用是牛奶及任何代乳品無法比擬的。

為了讓初生嬰兒吃到最寶貴的初乳,在醫院裏實行母嬰同室,可以維護嬰兒的安康。

患哪些疾病不能用母乳喂養

母親患以下幾種常見疾病不應用母乳喂養。

(1)心髒病:心功能Ⅰ、Ⅱ級、伴有心功能紊亂的患者,必須在糾正心功能紊亂後才能進行母乳喂養;心功能Ⅲ、Ⅳ級患者哺乳極易誘發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故一般不實行母乳喂養。

(2)肝炎:目前常見的肝炎為甲肝和乙肝。甲肝是一種較多見的傳染病,患甲肝的產婦所生的嬰兒,應與母親隔離;並停止母乳喂養。攜帶乙肝病毒的產婦生的嬰兒能否哺乳,要根據醫院的檢查結果由醫生來決定。

(3)肺結核:對於患有活動性(傳染期)肺結核的產婦娩出的嬰兒,應當立即接種卡介苗,並與乳母隔離6~8周,不能用母乳喂養。這樣既可以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又能避免傳染嬰兒。

(4)糖尿病:患糖尿病的產婦不宜母乳喂養。

另外,患傳染病的產婦在傳染期內,應暫停母乳喂養;做過隆乳術、遺傳性智能低下、重型精神病以及癲癇頻繁發作的產婦均不宜母乳喂養。

什麼是過渡乳和成熟乳

產後7~14天所分泌的乳汁稱為過渡乳。乳汁中乳糖和脂肪量逐漸增加,逐漸向成熟乳轉變。

當母親感到乳房充盈、乳汁量增多時,俗稱的“奶下來了”,此時的乳汁稱為成熟乳。由於成熟乳看上去較牛奶稀,有些母親便認為自己的奶太稀薄了,其實是正常的。成熟乳又分前奶和後奶,這都是嬰兒所必需的。

前奶指哺乳開始時出來的奶,每次喂奶時先出來的奶叫“前奶”。前奶量大,色微藍,富含蛋白質、乳糖和其他營養素。嬰兒吃了大量的前奶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水分,因而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出生後4~6個月內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天熱時也不需要。額外補充的水雖能解除嬰兒的饑餓感,但使嬰兒的吸吮刺激減少,繼而影響母親乳汁的分泌量。

喂奶將近結束時,乳汁顏色逐漸變白,稱為“後奶”。前奶和後奶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後奶富含脂肪,故外觀上較前奶白,脂肪使後奶能量充足,它提供的能量占乳汁總能量的50%以上,使嬰兒有飽足感。因此,哺乳時不要匆忙,應該允許嬰兒盡量吃,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後奶,這樣才能為嬰兒提供足夠的營養素和水分。

喂奶的正確姿勢

隻要母親在喂奶時感到愜意,覺得舒服,輕鬆自如就可以。各種方法可在實踐中選取感覺最自然的一種。當然,一天以內最好改換幾種哺乳姿勢,以保證嬰兒吸吮到各個部位乳腺管中的乳汁,而不會僅向乳暈一個部位施加壓力,減少乳腺管受阻塞的危險。

喂哺嬰兒的正確姿勢如下:

(1)心情愉快,體位舒適,使全身肌肉充分放鬆,這樣有利於乳汁排出。

(2)母嬰必須緊貼,無論把嬰兒抱在哪一邊,嬰兒的身體與母親的身體都應該三貼,即胸貼胸、腹貼腹、下頦貼乳房。

(3)為防止嬰兒鼻部被乳房壓迫,須保持嬰兒頭部和頸部微向後伸展,以免鼻部壓迫彈性乳房而影響呼吸。

(4)母親的一隻手臂要橫抱嬰兒,托住他的頭和肩背部,使頭高於嬰兒的胃部。

(5)母親另一隻手的正確姿勢是將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呈“C”形,托起整個乳房喂哺(也可以不用手)。要避免“剪刀式”的夾托乳房(除非奶流過急,嬰兒有嗆溢時),那樣做會反向推乳腺組織,阻礙嬰兒吸吮到足夠的乳汁。注意,母親應將整個乳房送給嬰兒,而不要隻捏著乳頭喂嬰兒。

(6)喂奶時母親用乳頭觸嬰兒的麵頰或口周皮膚,以刺激覓食反射的產生,當嬰兒口張開,舌向下想吃奶時,迅速將嬰兒下唇對準母親乳暈的根部,讓乳頭剛好塞進嬰兒口中,這樣有助於接觸嬰兒齶部,刺激吸吮反射的產生。

喂奶的錯誤姿勢是:

(1)嬰兒躺在床上,母親在床上用手撐著身體,俯著身子喂哺嬰兒。或母親坐著,抱著嬰兒,彎著身子喂哺。正確的做法是哺乳時嬰兒身體靠著母親,而不是讓母親身體隨著嬰兒。

(2)母親喂奶姿勢為一種強迫性體位,眼瞪著,頸曲著,手端著,整個身體緊縮著。哺乳後母親腰酸背痛,很疲勞。正確的做法是母親哺乳時全身應處於放鬆的狀態,適當地利用踏腳凳、枕頭和被褥作為支撐,采用舒適的體位。哺乳應該是一種特殊的享受,而不是“受罪”。

(3)母親怕乳房擠著嬰兒的鼻子,影響呼吸,用食指與中指“剪刀式”地夾托乳房喂哺,或用食指壓在乳房上方。正確的做法是讓嬰兒頭和頸部略微向後仰伸,母親用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呈“C”形托起乳房喂哺。“剪刀式”夾托乳房喂哺反向地壓迫了乳腺導管,造成了乳汁通而不暢,不僅使嬰兒吸吮費力,還容易引起乳汁淤滯造成乳腺炎。

喂奶常見的體位

(1)坐式喂哺:這種姿勢最為普遍。哺乳時椅子的理想高度應該是:坐下來時兩腳可平放在地板上,靠背可讓母親的背完全靠在椅子上。椅墊不宜太軟,椅背不宜後傾,以免嬰兒吸吮費勁且不易定位。緊靠椅背能使母親放鬆背部和雙肩。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或在足底添加腳凳有助於身體鬆弛,有益於排乳反射。

(2)側臥式喂哺:躺在床上哺乳也很好,特別是在分娩後的頭幾周和晚上,產婦較疲勞,加之傷口疼痛,可在背部用個墊子(枕頭或折疊的毛巾被)支撐著體重,不要用手支撐著,那樣既痛又累。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將嬰兒身體緊靠在母親的身上,當嬰兒較小時,可能需要把他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些,能夠吸吮到母親的乳頭。母親臀部下側的肌肉不要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值得提醒的是,產後母親較疲勞,躺著喂哺嬰兒時,切忌自己睡著而使被子捂著嬰兒造成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