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新年後,西安的大順軍在李自成親率下渡過黃河後直奔北京。一路上,除了在山西遇到過頑抗,兵不血刃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旬月之間,起義軍抵達北京城外的顯要居庸關。守關官兵不戰而降。突變的天下形勢驟然明朗。崇禎慌忙令山海關沿線明軍撤入關內勤王。吳三桂將遼東所有官兵、百姓撤進山海關,逐步南移至昌黎、灤州、樂亭、開平一帶。援軍未到,北京失陷。崇禎在景山上吊了。
天下局勢大變之時,皇太極不幸逝世了。經過一番權力場的暗箱操作,皇太極幼子福臨繼位,改年號順治。皇叔多爾袞掌握了清朝的實權。 多爾袞是滿清王朝肇建的第三個重要人物。如果說父親努爾哈赤和哥哥皇太極完成了滿族的統一,為統一奠定了基礎,那麼才華出眾、雄心勃勃的多爾袞用自己的手鏟上了王朝奠基石上的最後一把土。
多爾袞沒有浪費哪怕最微小的一點機遇。李自成農民軍將明朝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多爾袞乘機收取了關外地區,並趁亂大舉伐明。他最初的思路是清晰的,那就是四個字:“趁火打劫”。4月初,傳來了大順軍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爾袞決定“擴大趁火打劫的規模”,關鍵是要在大順軍立住腳跟之前,迅速出兵。滿清畢竟是新立的王國,實力有限。多爾袞將國內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全部強迫從軍,幾天後就匆忙“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
有後來人說,當時滿清就立誌要滅亡大順朝,統一中國了。不是這樣的。此時的滿清和明朝相比,依然是蛇和大象的比例。滿清的統治者有統一中國的大誌,但是多爾袞的統一進程起碼應該定在若幹年之後。在1644年上半年,滿清貴族根本不相信這一次倉促的起兵能夠一戰定乾坤。洪承疇就建議清軍避開山海關,趁其他地方明軍渙散,在薊州、密雲之間“挖”開長城,進入關內。多爾袞起初也是朝這個方向進軍的。
當清軍繞到山海關的時候,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山海關的大門是敞開的!
二
自毀長城的是吳三桂。《明史》載“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吳三桂的降清,有一個反複的過程。先是看到大勢已去,他投降了新朝:大順。這是絕大多數明朝官員的做法。當時在北京的明朝官員有近四萬人。城破之時,慷慨赴死的隻有三十餘人。絕大多數人抱著在新朝做新官的態度迎接了起義軍。盡管之後起義軍在京城內鎮壓官紳,依然有明朝舊官自我安慰說,當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剛得到天下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吳三桂接到李自成的勸降信後,對山海關的軍民說了句“我要去朝見新主子”,就帶著兵馬拔營前往北京,爭取去做開國元勳了。但是起義軍的做法太過,激反了已經上路的吳三桂。農民軍先是扣押了吳襄,再是搶走了吳三桂最寵愛的妾室陳圓圓。吳氏家族的利益受到了極大損害。吳三桂在途中接到消息後,憤怒折回山海關,為崇禎皇帝披麻戴孝,發誓與農民軍決一死戰了。也有可能是吳三桂看到南方明朝勢力完好,又想連接關外的滿清軍隊,所以他又中途變卦了。
吳三桂知道山海關的兵馬不足以與李自成的大軍對抗,想到了向滿清求援。吳三桂“遣人東乞王師”。(注意,他是在向滿清借兵,而不是投降。)
北京到李自成在獲悉吳三桂叛變的消息後,一麵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一麵作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李自成清楚山海關是阻礙滿清入關的關鍵所在。失去了山海關,明天的天下誰主沉浮就難以預料了。李自成向山海關進發的大軍中,裹脅著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在封建倫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吳三桂很難抗拒這樣的陣勢。大順軍向吳三桂部發動了猛烈進攻。吳部幾乎被壓縮在長城一條線上,局勢危如累卵。就在這時,出使滿清的使節回來報告:滿清拒絕了借兵,而是要求吳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號才出兵。
精明的多爾袞才不會借兵給吳三桂打李自成呢。吳三桂的國恨家仇和多爾袞,和滿清沒有關係。多爾袞開出的條件是:吳三桂獻出山海關,幫助滿清入關,多爾袞這才會和他一起對付李自成。
吳三桂心理必然經曆了一番掙紮,但是曆史留給他選擇的餘地很小,時間非常有限。
我們再把時間倒回。滿清這邊,多爾袞意外遇上了吳三桂的使者,看到了昔日對手的求援書信。信中,吳三桂坦言要複興明朝,請滿清出兵相助。他說:“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事成之後,明朝報答滿清的除了財富,更不惜割讓土地。多爾袞當即就明白了吳三桂的處境。他非常清楚,現在吳三桂是站在低處求自己。“裂土酬謝?”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條件。但多爾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還要吞並吳三桂手中的山海關明軍,占領盡可能多的土地。